【摘 要】
:
摩尔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在摩尔那里,"善"是不可定义的,就是说,不存在可以定义"善"的分析命题.然而,由于摩尔对此观点的论证是在归纳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而且其
【出 处】
:
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尔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在摩尔那里,"善"是不可定义的,就是说,不存在可以定义"善"的分析命题.然而,由于摩尔对此观点的论证是在归纳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而且其论证的前提中还蕴涵了一个关于概念分析的错误主张,所以,他的论证并不是完满的.尽管如此,摩尔的论证仍然以一种非常有力的方式向表明了:"善"这个词项与其它词项之间的确拥有某种"不同之处".这个观点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它使得所有的元伦理学家们都面临这样一个关于道德命题的"特殊性"的问题,即:如何解释道德命题所具有的那种"特殊性".
其他文献
在道教思想史上,主要由重玄学派提倡的道性论持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而主要由阴符家发展的盗机论,则持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双方各自给出了不同的论证方式,既共
萨默斯从哲学和经验层面上对当代的普遍主义道德责任理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没有确认当代任一道德责任理论为真的原则性手段.这一立场被其称为"道德责任元怀疑论".本文的第二
荀子的道德哲学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之上,知识获取是道德得以可能的前提.然而在荀子看来,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先秦诸子大都犯了"蔽"的错误.为此,荀子专门作《解蔽》篇以分析先
"乐"是人在面对事物时而自然回应出的一种愉悦情感.孔子所倡导的"乐",是一种伦理生活和道德信念的"乐",他认为只有坚持一种道德信仰过伦理性的生活,人才是快乐的."孔子乐处"
平等包括状态指向的和权利指向的两个方面,前者诉求体现为结果平等,后者体现为机会平等.在有关正义的理论中,更多的强调机会平等,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却始终存在着对
人学讲求面向自我,面向主观意识,弄清生存的意义何在.人作为万物精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作为衡量世界的尺度,人之所为决定世界外相.人也是思想的产物,人生的意义、生
埃博拉病毒2014年在西非的大爆发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针对病毒的有效疫苗研发成为抵御这一灾难的关键.发达国家对这类被忽视的疾病的疫苗研发不仅是出于慈善或人道
精神生活的个体化困境是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之一.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社会结构及其组织原则的个体化,精神生活中"个体主体性"与"公共主体性"的矛盾尤为突显.其具体
"听"的繁体为"聽",从字形上看,彰显了其与"德"的关系.以"耳"听之,而有所"得"即为"听".在获"得"的过程中,个体塑造了"听德",后者具体展现为,因"听得"而修"听德".人皆
与"道义论"或"功利论"相比,"美德伦理"似乎更该重视"道德评价"的问题;否则,其倡导的"美德"只能流于独断论或神秘主义.道德评价如何求"真",至少分涉"行为是否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