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meteorological hazards and associated natural-anthropogenic variations in China,with specific attention given to the drought hazards occurring at
【机 构】
: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re, Beijing 100081, China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meteorological hazards and associated natural-anthropogenic variations in China,with specific attention given to the drought hazards occurring at very high frequency and affecting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ities of North China.Owing to an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droughts in this area,the aim of this contribution i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droughts in North China by reviewing the meteorological references and their intrinsic linkages with climatic and anthropogenic controls.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region-wide droughts with a rather clear recurrence of 30 and 100 years,totally indicating the cities in Shanxi and Shandong being the predominated area suffering from extreme droughts.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hazards in this region is considered to bea function of climatic,hydrological,and anthropogenic characteristics.In view of the wide distribution and linkage with hazards and changes of dynasties,the drought hazard is one of key issues for long-term social-economic harmonization.This study can be expected to prioritize drought mitigation measures and ensur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ities of North China.
其他文献
为了有效推进北京乡镇温度预报业务发展,挖掘精细化数值预报技术优势,本文以BJ-RUC数值模式产品为基础,采取支持向量机方法,开展乡镇精细化温度预报释用技术研究。利用98个自动观测站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逐时观测数据和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BJRUC)35个要素36小时时效的逐时预报数据,选取41个预报因子,建立了98个观测站点4个季节的36小时时效的逐时温度预报模型。通过不同样本检
本文以北京2011年“7·24”和2012年“7·21”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初步研究了灾害特点、成因、气象防灾减灾的特征.分析表明,2011年“7.24”灾害是2011年入汛以来北京最强降雨过程,也是2001年以来夏季出现的最为明显的降水过程,具有降雨持续时间长、过程累积雨量大、降雨落区分布不均的特点,过程共造成4人死亡,无重大经济损失;2012年“7.21”灾害是自1951年以来的最强降雨灾害,期
用电动自行车携带HOBO温湿度采集器对北京中央商务区(CBD)一块约1.3KM2的区域进行了两次流动观测.利用观测数据,研究了选用不同地域代表性参考站、不同时段拟合数据对流动观测数据订正结果的影响.认为将有良好观测环境的临近郊区观测站作为参考站能够获得很好的订正效果.采用流动观测同时期的参考站数据作为拟合数据,其订正效果要优于采用参考站24小时气温日变化数据做拟合的方案.对经过订正的流动观测数据的
利用石家庄地区17个观测站1972~2009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选取8个极端气温指数和5个极端降水指数,分析了气温和降水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38年,炎热日数呈增加趋势,寒冷日数、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寒冷日数和霜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中东部县市热指数的增加趋势和冷指数的减少趋势最明显.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呈弱的升高趋势;最高气温极小值和最低气温极大值则呈显著升高趋势.
城市化发展导致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及辐射平衡存在明显差异.利用城、郊夏季涡度相关系统观测数据,分析了南京城、郊下垫面在晴天条件下的辐射平衡、能量平衡、反照率以及储热项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夏季晴天条件下,城、郊辐射收支分配有显著不同.城市辐射陷阱作用导致城区向上短波辐射日均值小于郊区,城、郊分别为24.6 W/m2和39.5 W/m,城市辐射陷阱效应导致截留的短波辐射日平均值可达23.7W/m
通过研究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的气溶胶颗粒物质量浓度(FM10、PM2.5)、黑碳浓度、臭氧浓度等大气成分要素、常规地面气象要素以及气流后向轨迹和边界层高度等资料,结合热带气旋路径和天气形势对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造成的一次珠三角地区连续灰霾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由于热带气旋移动缓慢,其外围的外围下沉气流使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层结稳定、静小风、晴朗少云的天气条件,导致珠三角地区出现连续的灰
2010年1月14日及10月16-17日,在位于上海西北郊的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分粒径采集了大气颗粒物,并于2010年10月1921日进行了采集样品和三种标准物质(草酸、蔗糖、石墨)的X射线近边吸收精细结构(NEXAFS)谱分析。发现在不同粒径及不同时间段(如昼、夜)的新采集的大气颗粒物中的C(1s)NEXAFS谱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羧基-COOH及碳酸盐类/羰基CO基团成分的不同;然而在1月1
本文对2010年4月-2011年7月武汉市解放公园和东湖磨山两个负氧离子监测站实测负氧离子浓度资料进行时间和空间特征分析,得出武汉市负氧离子浓度在此期间具有如下分布和变化特征:1.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总体上看,后半夜到上午比较高,下午到前半夜浓度较低.浓度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清晨5时前后,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较吻合,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9~22时.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随着季节不同,分布特征也略有不同,
新疆气象局依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113-2010)中霾观测等级标准,开发的“雾霾天气自动判识业务系统”软件,具备自动识别雾、霾、晴等天气现象的功能,能24小时连续在线、实时、自动显示气象监测站PM2.5、气溶胶吸收特性等表征大气洁净状况的监测数值,能为气象站观测员提供一个辅助判识雾、霾等天气状况的依据,能为预报员提供一个检验雾、霾等天气状况预报质量的在线式实况依据.该
本文分别通过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产品、MODIS土地覆盖数据、人口数据,三种研究者常用的不同方法来区分城市乡村站,以分析不同划分方法导致的城市化影响评估结论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综合各种方法得出可靠的城乡站划分,并使用经均一化订正的地面观测气温数据,分析我国1961-2009年间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