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制敕与制定法的关系——以隋开皇《田令》的修订增补为考察对象

来源 :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学暨2009’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诏、制、敕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命令,是特殊的法律形式。诏、制、敕与制定法的关系,是中国封建时代皇权与法律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不同法律形式之间、特别法与一般法之问的一种关系形态。诏、制、敕主要是补充制定法一一律令格式之不足,从立法精神到具体内容二者具有较强的协调性,一致性。同时,诏、制、教也间有修改或废除不合时宜的个别政策或法律条款的内容。诏、制、敕的权威性来自于它对最急迫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最紧迫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其他文献
中国亲属法律近代化大约百年历程,历经晚清、民初、民国南京政府三个重要时期。 对于与文化传统密切联系的亲属法领域近代化进程多加审思,我们或许能够获得人们不能急于推进
传统司法文化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对身体的轻视和对生命的重视,这一现象的成因和古代中国人对生命与身体的认识有关,普通的生命通过某种曲折的方式与天产生关联,因此对生命
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早在西周时期即已有了认识,并规定了其刑事责任的年龄及原则等。其后,为历代统治者所承继与不断发展,至唐朝时,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已臻于完善,清
中国传统社会通过数千年的试错和实践,形成了一套总体上行之有效的“官民相得”的国家与民间解纷联接机制。这套联接机制主要有国家授权民间解纷的立法机制、国家与民间解纷双
会议
中国古代对于事实不清的疑罪处理方式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承认以疑罪结案,包括罪疑从轻、从有、从无三种选择;二是不承认以疑罪结案,主张反复审理以查清案件事实;三是介于两者之间
“公同共有”作为一法学语词,因追求最新立法例,最初经翻译而进入近代中国,民国法曹在运用过程中,将独具中国特色的祭田纳入其规范范围,使得其含意发生了有别于原产地的变化。这种
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确立了制定颁布成文法典的传统。其后自秦至清,从《秦律》到《大清律例》,从大唐六典到明清会典,历代皆修律制典,蔚为大观。传统中国历代统治机构在制定出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更迭中政治优位、民主优位、创新优位的三种思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区政权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司法道路的三个阶段(从对苏维埃司法传统的继承与适
《唐律疏议》中的律条疏文体现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女性身份和权利的变化也体现其中。中国古代女性通过身份的变换取得相应法律权利,再由女性让渡部分权利换取家庭共同体的和谐
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之下;在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传递之中,西方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中国。“西学东渐”成为清末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国家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