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去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P-PRP)和富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L-PRP)对小鼠肩袖损伤后进行干预治疗,并通过组织形态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以及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小鼠肩袖损伤后腱-骨结合部(BTI)组织结构特征、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浓度的变化以及生物力学性能的恢复,初步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中的白细胞对肩袖损伤后腱-骨结合部愈合的影响,为肩袖损伤后应用富血小板血浆进行修复的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研究方法:(1)C57BL/6小鼠(8周龄,雄性,20-22g)经摘眼球取血,每5只采血约5ml,用于二次离心法制备PRP。P-PRP:首次以160g离心10min,吸取顶部的血浆层于另一试管中,再次以250g离心15min,丢弃大部分上清液,将剩余的血浆和沉淀物重新悬浮以形成P-PRP。L-PRP:首次以800g离心10min,将最上面的两层转移到新的试管中,并以1100g的速度再次离心10min;丢弃大部分上清液,将剩余的血浆和沉淀物重新悬浮以形成L-PRP。将预先制备好的同种异体P-PRP、L-PRP和全血各取0.2ml进行血液成分分析,剩余部分用于后续干预治疗。(2)54只C57BL/6小鼠右前肢行冈上肌肌腱离断术,并刮除界面处纤维软骨层,建立小鼠肩袖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L-PRP组及P-PRP组,各18只,分别取预先制备的同种异体L-PRP和P-PRP各约0.1ml,并与20μl 10%的Cacl2氯化钙+10U牛凝血酶的溶液混合形成凝胶,填充于冈上肌腱-肱骨界面处(对照组填充等量的生理盐水);用6-0 PDS线将冈上肌腱缝合至肱骨头上,最后缝合皮肤。(3)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处死动物后取冈上肌-冈上肌肌腱-肱骨头复合体标本,血液标本行ELISA检测相关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复合体标本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肩袖损伤后腱-骨结合部组织结构的恢复情况;并对术后8周小鼠冈上肌-冈上肌肌腱-肱骨头复合体标本行生物力学检测,评估其生物力学性能参数的恢复。研究结果:所有行肩袖损伤模型的小鼠均存活至收取标本时间点,且切口愈合良好。(1)血液成分分析:P-PRP和L-PRP血小板浓度相似(P>0.05),且均高于全血(P<0.01);L-PRP中白细胞浓度明显高于P-PRP和全血,差异极显著(P<0.001),其中P-PRP与全血相比白细胞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术后4周,L-PRP、P-PRP两组肩袖标本的冈上肌腱-肱骨界面的融合程度优于对照组,可见纤维软骨层形成,且L-PRP组软骨细胞的数量、成熟度以及细胞和肌腱纤维的排列顺序均优于P-PRP组;术后8周,L-PRP、P-PRP两组标本界面处可见明显的四层过渡性结构,其中P-PRP组中融合部位纤维软骨层厚度和融合紧密程度优于L-PRP组,对照组中损伤界面处融合良好,出现纤维软骨层,软骨细胞较为成熟,但排列杂乱。(3)ELISA检测结果:术后8周,各组小鼠血清中IL-1β、TNF-α浓度较4周时均有所降低;L-PRP组小鼠血清中IL-1β浓度在术后4周和8周均显著高于P-PRP组(P<0.001)和对照组(P<0.01),P-PRP组IL-1β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而L-PRP组小鼠血清中TNF-α浓度则显著高于P-PRP组(P<0.001)和对照组;其中P-PRP组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4)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术后8周,L-PRP、P-PRP两组冈上肌-冈上肌肌腱-肱骨头复合体标本的生物力学性能指标拉断载荷(FL)和极限强度(US)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提高;与L-PRP组相比,P-PRP组中的FL值增加0.44±0.02 N(P<0.01)、US值增加0.78±0.28 Mpa(P<0.05)。研究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小鼠肩袖损伤后腱-骨结合部的愈合,其中去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在愈合中后期阶段的修复效果优于富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而在损伤的早期富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的治疗效果可能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