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晚期制艺中汉宋之别:以刘显曾(石朱)卷为例

来源 :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mon3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代(石朱)卷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为依据,分析乾隆中晚期以后科学考试中汉学考据之风对制艺的影响,提出清代乾嘉时期的考据学风,由民间兴起至乾隆中晚期而影响到官学和科学,清代中晚期制艺中形成的尚典实、重训诂、好用佚书奇字等风气,皆由考据学风侵染所致。通过对刘显曾(石朱)卷和其他清人制艺的研究,具体分析了不考据方法应该的特点,指出其局限性,认为科学考试的目的和程式规范,注定了宋学在清代官学中不可夺的地位。
其他文献
甲骨文“伐”字资料被研究者作为反映原始“(猾)首”风俗的重要记载,而研究发现,只有祭祀卜辞中用为动词的“伐”有可能与“(猾)首”风俗有关,而用为名词的“伐”都是表示砍去了
清代江南地区曾存在数量不可胜计的义(土冢)群,唯一开始由政府颁定地方广泛设置,但时有荒废,而绅商富室主持的慈善组织,维系着大量义(土冢),弥补了官方能力的不足,给当时
会议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徽商小说《我之小史》抄稿本二种,对晚清民国时期的徽州木商作较为细致的个案分析,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活跃在江南城镇中的徽商之经营活动及社会生活。
会议
明清以来,一些家族想藉各种因素诸如科举考试、政府扶植、历史荫袭、宗族势力等而成长起来,或为簪缨大族,或为工商巨室,有的则从事于专门职业,如为医学世家。明清时期著称于商界的
《子思子》的辑佚及義理探讨,与出土文献中的儒学思想史料有密切关系。本文擬就辑佚、互证、训诂、释读等不同面向,回顾既有研究;并且探讨《子思子》的篇章内涵和流传,与传世及出
汉人为典籍作注,每用“当为”这个术语。段玉裁认为,“当为”是为纠正误字而用,而误字分两类:一为“字之误”,一为“声之误”。今遍搜郑玄《三礼注》中所用“当为”屬语
会议
《韩非子》认为,战国时代之主流思想为儒、墨二家,非儒即墨,非墨即儒。儒、墨充斥于当时各个角落。但儒、墨两家是否水火不容?根据出土竹简可以断定,先秦儒、墨两家关系表面上看
民族语言的词汇中混杂着一些外民族语言的词,这些从外民族来的词就是外来词。本民族的词被外民族借用,后来又回到本民族,这样的词叫做“回归词”。汉字连同汉语的词素一起被外族
朱鼎甫(一新)议论廉悍,力辟康长素(有为)素王改制之说。康、朱之争,实即经学经世与史学经世之别。主经学经世者,以经中事例万古古不易之则,西说若与之暗合,又豈可不遵而
会议
梁启超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戊戌变法时期,追随康有为,从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中寻求理论依据,援以改革社会政治。失败后流亡日本,出访欧美,阅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