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复位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并四方体移位的临床体会

来源 :第七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u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共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19-61岁,平均40岁;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事故伤8例:按照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9例,双柱骨折6例:有8例合并骨盆骨折,骨盆骨折Tile分型:B2.1型3例,C1.2型2例,C1.3型3例。合并其它部位损伤7例,其中四肢骨折4例,其它脏器损伤3例。入院时合并创伤性休克2例。入院后根据骨盆、髋臼骨折情况行下肢骨牵引或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待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伤后5-16天,平均10天。并分析了髋臼双柱骨折合并四方体移位的治疗现状,研究了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的解剖学特点,最后总结了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优缺点。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临床应用时间不长,本组病例不多,缺乏大宗病例随访,其临床适应性还有待大量病例随访检验。
其他文献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本院行脊柱后路手术857例,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根据患者的术前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是否吸烟、肌力、是否有免疫功能减退、全身是否有急慢性感染、既往是否有脊柱创伤、脊柱手术史、肥胖),术中因素(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是否输血、植骨情况、硬膜是否破损),术后因素(术前及术后大小便情况、是否正确使用抗生素、是否转入ICU、引流管情况)
本组21例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等内固定方式,术后X线及CT三维重建显示内固定良好,角度深度及位置正确,术中及术后未发现因内固定导致的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所有的骨折脱位等均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无内固定发生断棒、断钉和脱钉等情况。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伤口感染、椎间盘突出加重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因髋膝关节疾病为进行初次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入院的患者。本研究对2879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前的患者常规检查血沉和CRP,结果发现在排除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炎性疾病的基础上,血沉和CRP升高对于预测隐匿感染灶的价值于其升高水平有关。当血沉和CRP均正常时,对于排除隐匿感染灶的阴性预测值高达98.8%;当血沉和CRP升高水平均在正常值的2倍以内时,对于排除隐匿
2014年4月至2014年9月于本科行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共172例。本实验正是IPC与利伐沙班联合使用,当两组中出现静脉血栓时即停用IPC同时按照公斤体重使用治疗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并介绍了IPC在骸膝置换围手术期DVT预防中的作用,分析了IPC预防髋膝置换围手术期DVT的风险,总结了IPC使用时机和方式的选择以及非手术侧单侧使用IPC的效果。IPC是一种序贯性的从踝至小腿的加压装置,模仿行走式的自
2013年4月-9月择期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患者108例,采用无创的检查方法早期预测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及时给予患者相应治疗,可以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D-二聚体作为敏感诊断指标已被广泛研究及应用。它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容易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包括:肝脏疾病、严重感染、恶性肿瘤、重度创伤、高龄患者等,致使假阳性的发生率很高。所以D-二聚体对排除深静脉血栓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但预测
从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广西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对收治的91例髋关节疾病患者共99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本设计术中在放置导向器时操作简单方便,耗时短,平均1分钟,与传统手术不借助任何导向器械总耗时基本相同,而且导向器钉入髋臼顶部时,可以当拉钩使用挡开臀肌,便于暴露髋臼。在安装导向器后,其并不影响髋臼挫磨及假体安放操作。但要在清除臼内及臼缘软组织后再安装导向器,否则,导向器会影响关节内及臼
2006年3月~2013年6月因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在我院接受闭合复位保守治疗,术中均行关节造影指导下闭合复位、人类位石膏裤固定,至少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进行研究。施行闭合复位前,常规行下肢皮肤牵引,时间为7~14天。全麻后行髋关节造影指导下手法复位:吸入或静脉全麻充分后,患儿仰卧位屈髋外展,行关节造影剂球结膜试验试敏阴性,用#18长针以欧乃派克行内收长肌腱下方入路关节造影。留取复位前骨盆中立位片与复
本前瞻性研究纳入上海长征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9月到2013年2月之间超过60岁的接受全膝或者全髋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病例,并排除围手术期进行异体输血的患者。为减少偏倚的形成,临床上对血液有有影响的疾病也需剔除,包括:患有血液性疾病等影响血液系统的疾病。本文通过对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血液数据进行了统计,并总结了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的转归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接受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尤其是髋关节置换术
感染性大段骨缺损治疗非常困难。这类疾忠主要发生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因治疗失误遗留大段骨缺损;骨折内固定后急性或慢性感染造成骨大段坏死,同时合并难治性感染;以及骨肿瘤切除后假体感染形成的骨缺损。其治疗目的是治愈骨髓炎,填补骨缺损,骨接合,修复肢体长度。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分期治疗,即首先治愈炎症,炎症治愈后植骨修复骨缺损。近年有一期游离植骨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报道。自体骨移植适用于缺损范围小的骨不连,缺损大
这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2007年9月到2012年4月,184例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均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MIPO和ORIF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回顾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MIPO技术优于ORIF。首先,MIPO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其次,MIPO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可以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疼痛更小、满意度更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M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