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清华简《系年》讲述从武王伐商至战国早期六百多年的故事,描写重点在于以晋楚关系为中心的各国兴亡和外交历史.关于《系年》的编写地区,不少学者认为楚国的立场反映
【出 处】
:
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简《系年》讲述从武王伐商至战国早期六百多年的故事,描写重点在于以晋楚关系为中心的各国兴亡和外交历史.关于《系年》的编写地区,不少学者认为楚国的立场反映得比较浓厚,但有人保持比较慎重的态度.尤其从文字学的角度看,《系年》的字体或用字不尽合乎楚简中所见的一般特征.
其他文献
通常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记录语言是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所以文字是语言的翻版,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符号只有转换为对应的语言符号才能表达意
随着战国文字和秦文字资料的不断发现,应该说,"匹"字自西周金文以下的写法和形体流变都很清楚了.但该字的来源及构形理据,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段玉裁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说文》一书,由于历代的辗转传抄,舛讹之处为数甚多.段氏作注,须先订其底本,定其是非,因此校勘是作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耆夜》有下面一段文字(李学勤,2010:150):……月又(有)城(盈)散(缺),(肯)(岁)又(有)(镍)(歇)行.复(作)(芽)(兹)祝诵,万寿亡疆.关
韩伯丰方鼎是最近着录的一件重要西周铜器(昊镇烽2012:247).目前所见,该鼎铭文的研究已有两种(陈剑,见沈培2013:381-417;李学勤2015:29-30).但笔者的看法与他们有较
商和西周时代的汉字就有正体和俗体之分,到了战国时代,文字的使用频度和使用人群扩大,正俗体的分殊更趋明显;至战国晚期,在秦文字俗体的基础上,终于发展出了隶书这
近百年来,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资料的发现,对中国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思想史和文献学等人文学科领域産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简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