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古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典,圣经是一部兼具神学、文学、史学和社会学等百科全书式品质的经典文本.圣经研究领域在国际学术界延续千年、迄今亦非常活跃,可谓卷帙浩繁、成果硕硕,拓展了包括圣经神学、诠释学、文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方向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发源于古代西亚地区的圣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西方文化经典.以笔者看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文化要走出去就是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古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典,圣经是一部兼具神学、文学、史学和社会学等百科全书式品质的经典文本.圣经研究领域在国际学术界延续千年、迄今亦非常活跃,可谓卷帙浩繁、成果硕硕,拓展了包括圣经神学、诠释学、文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方向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发源于古代西亚地区的圣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西方文化经典.以笔者看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文化要走出去就是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不仅要继承民族的也要借鉴世界的。被基督教世界奉为立身处世之圭桌的圣经,深刻地影响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建筑、艺术等现实世界。从生命哲学维度解读圣经,既是对西方文化经典的重读,也是希望从现实文化交流的考量上成为我们的镜鉴。
其他文献
中国美育学科的确立,以上世纪初年西方美育思想资源的引进为契机:然而就美育思想和话语而言,则要追溯到先秦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孟开启的中国心性文化传统话语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当然,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凸显了道德主体,审美主体相对藏匿、消融在道德修治过程中,造成中国美育话语和实践得不到独立发展,这点在心性之学的成熟期——宋明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美育思想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儒家的人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于建立文艺美学学科的倡导与研究实践,是我国文艺美学学科走上学科自觉的标志.文艺美学学科意识,之所以在中国产生,而不是在西方,这与中国美学、文艺学的民族传统有关。“它的出现实际上是文艺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的文化无意识底蕴的促动,这种促动呼唤着我们回到中国文艺美学悠久的、深厚的学术传统上去。”
审美资本主义是当代西方美学家提出的新的美学研究理论概念,相比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审美资本主义更加重视美学与时代的关系,强调美学研究的当代性与现实性,对当代美学的问题域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理论阐释工作.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当代美学应该进一步关注文化与资本、体验与经济的结合及其呈现出的理论问题,审美资本主义的播撒与当代社会文化转型过程密切相关,二者的交相发展要求当代美学进一步关注当代艺术和当代体验,这
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在对传统审美感性学、传统的审美本质观的单一性、绝对性与垄断性、传统伦理美学中升华的绝对化倾向、艺术普遍性与唯一性、全球审美化中的过度审美化等观念反思与解构的基础上,承续了传统感性美学审美建构的思想精髓,运用当代建构主义思想和方法,敏锐地洞察到审美建构在当代呈现的新问题、新样态、新特征和新功能,将作为认识论的原型美学,从认识论的审美化推进到现实的审美化和非现实的审美化,视审美建构
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全国第二次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当时这一问题讨论受二元论影响,在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中展开.当下这个前提性问题随着各种具体美学问题接踵而来,已显现突出的现实理论意义.美既在物又在心,是心与物的互构.心物互构的主体根据是乐,乐的情感需求及乐的体验引导心物互构过程.乐是中国古代一个生于物、受以心、及于性、依于理、达于道的综合范畴.乐为基础的心物互构以知觉形态内通于心,美由此生成.
书籍设计是一种造型艺术,建国十七年的书籍设计应是新中国美术的一部分.由于传统艺术理念等原因,包括书籍设计在内的设计创作及活动长期以来在美术史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对建国十七年书籍设计发展的检视与研究,应是新中国视觉艺术发展的历史总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封面设计在书籍整体设计中发挥着视觉先导的作用,是对书籍主题的图像化、艺术化表达.
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研究,由于受西方悲剧形态和观念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悲剧形态和特征在认识上存在明显的不切实际之处.朱光潜先生早年基于其所受之西方悲剧理论的训练,曾在《悲剧心理学》中称中国没有悲剧.按他当时的理解,报应的观念使中国人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体验不深,也建立不起对命运的抗争意识,故而难以理解真正的悲剧性.像这样根本否定悲剧艺术在中国的存在的极端观点,现在已经很少见,但在承认中国有悲剧艺术的前提下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作为西方不同文化的重要的"他者",有着许多堪称世界性的贡献,在人类未来的理论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至今未被多数西方和中国现代学者关注.因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世界性贡献":老子的宏伟阐释模式,庄子的审美的双向生成论和孟子的哲理美论.
苏东坡是有宋三百年甚至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偶像派与实力派巨星.其生命存在富有崇高和优柔兼而有之的美学内涵.其崇高一面体现于忧国忧民尤其是在对待"敌人"和女性方面.优柔一面体现于面对苦难之时的从容潇洒,具体形式有漫游与诗文艺术活动等.苏东坡的生命存在,富有内在的张力,一张一弛,犹如鼓满风的船帆,又如扯满弦的弓箭,它丰富多样,不疲软,不萎靡,为今天人们的生活,树立了一个具有硬度、高度和灵活度的人文坐
本文从词源学的视角,对习近平同志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的概念进行了解析,指出"中华美学精神"强调个体情感和生命体验的审美特质,可以从儒、老、庄、禅的学说中去寻找相对应的思想轨迹.其中的"有"、"无"之辨,影响了中国艺术"有无相生"和"以无示有"的呈现原则的形成.这两个艺术呈现原则在历史上带来了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在当代审美和艺术实践中也有非常具体的运用.本文的结论是:作为"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