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研究,由于受西方悲剧形态和观念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悲剧形态和特征在认识上存在明显的不切实际之处.朱光潜先生早年基于其所受之西方悲剧理论的训练,曾在《悲剧心理学》中称中国没有悲剧.按他当时的理解,报应的观念使中国人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体验不深,也建立不起对命运的抗争意识,故而难以理解真正的悲剧性.像这样根本否定悲剧艺术在中国的存在的极端观点,现在已经很少见,但在承认中国有悲剧艺术的前提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研究,由于受西方悲剧形态和观念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悲剧形态和特征在认识上存在明显的不切实际之处.朱光潜先生早年基于其所受之西方悲剧理论的训练,曾在《悲剧心理学》中称中国没有悲剧.按他当时的理解,报应的观念使中国人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体验不深,也建立不起对命运的抗争意识,故而难以理解真正的悲剧性.像这样根本否定悲剧艺术在中国的存在的极端观点,现在已经很少见,但在承认中国有悲剧艺术的前提下,依傍西方悲剧理念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西化阐释的倾向,却仍普遍存在.这种倾向又有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一是因为发现中国悲剧艺术存在着和西方悲剧艺术的种种不同而贬低其审美和思想意义;另一是为了肯定中国悲剧艺术的审美和认识价值而致力于挖掘其和西方悲剧在根本上的一致.前种表现形式实际上是朱先生之否定论的弱化形态,此处暂切不论,后种表现形式则可以说已经某种意义上形成为中国悲剧理论研究的主流,正在一步步被从学者的个人看法,转化为具有公认性的确定知识贯彻到教科书层面.如叶朗先生《美学原理》中提出:"中国古代悲剧的核心也是命运,是命运的不可抗拒,是人们对命运的恐惧和抗争.
其他文献
当今跨文化审美现象研究已经成为显学,在此背景下华裔法国思想家和文学家程抱一的成果不容忽视.他对中国诗画书法艺术的研究融入西方符号学的方法,忠实于中国道家的审美气论传统,其中三元论构成对西方二元思维模式的超越,推进了审美关系的新自由.在此基础上,法国思想文化界对他的接受(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证实了道说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与正面价值.
孟子性情论的核心问题为"以情验性".现实情境引生"四心"是一个审美过程,可称其为"伦理审美".它特别关注对象的生命意涵,强调对所涉生命主体的生命需求、生存遭遇的敏感与关切.重视"伦理审美"在道德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有助于优化道德,而且可以抗拒那些习惯性出现却不适用的道德习见、道德观念."伦理审美"是中国艺术的重要传统.儒家对艺术情感的制约,除节制方法("中和"与"温柔敦厚")外,还有将个人自然情感转
唐代艺术既表现了时代特征,又显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地域、民族特征.唐代艺术所显示的审美意识主要由五个层次建构而成.一、兼收并蓄的文化背景.二、突出了独特的"技"的在场的核心追求.三、展示了雍正典雅的大国气象.四、在文人中形成了骨气奇高与空灵静远的共时建构.五、平民审美趣味在逐渐崛起.
亚审美化思潮只能是描述性的一种社会心理,亚审美化思潮研究和美学研究在方法和思路上存在较大差别,不是以概念和范畴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亚审美化解构了传统美学思想中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在一定意义上,应该承认或肯定审美中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亚审美化思潮兴起之后,实际上已经终结了传统美学,但这不等于说传统美学的影响就完全消失了.当我们说传统的经典形态的美学已经终结,其实同时就包含着一种全新的美学形态的出现.亚审
中国美育学科的确立,以上世纪初年西方美育思想资源的引进为契机:然而就美育思想和话语而言,则要追溯到先秦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孟开启的中国心性文化传统话语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当然,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凸显了道德主体,审美主体相对藏匿、消融在道德修治过程中,造成中国美育话语和实践得不到独立发展,这点在心性之学的成熟期——宋明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美育思想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儒家的人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于建立文艺美学学科的倡导与研究实践,是我国文艺美学学科走上学科自觉的标志.文艺美学学科意识,之所以在中国产生,而不是在西方,这与中国美学、文艺学的民族传统有关。“它的出现实际上是文艺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的文化无意识底蕴的促动,这种促动呼唤着我们回到中国文艺美学悠久的、深厚的学术传统上去。”
审美资本主义是当代西方美学家提出的新的美学研究理论概念,相比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审美资本主义更加重视美学与时代的关系,强调美学研究的当代性与现实性,对当代美学的问题域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理论阐释工作.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当代美学应该进一步关注文化与资本、体验与经济的结合及其呈现出的理论问题,审美资本主义的播撒与当代社会文化转型过程密切相关,二者的交相发展要求当代美学进一步关注当代艺术和当代体验,这
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在对传统审美感性学、传统的审美本质观的单一性、绝对性与垄断性、传统伦理美学中升华的绝对化倾向、艺术普遍性与唯一性、全球审美化中的过度审美化等观念反思与解构的基础上,承续了传统感性美学审美建构的思想精髓,运用当代建构主义思想和方法,敏锐地洞察到审美建构在当代呈现的新问题、新样态、新特征和新功能,将作为认识论的原型美学,从认识论的审美化推进到现实的审美化和非现实的审美化,视审美建构
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全国第二次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当时这一问题讨论受二元论影响,在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中展开.当下这个前提性问题随着各种具体美学问题接踵而来,已显现突出的现实理论意义.美既在物又在心,是心与物的互构.心物互构的主体根据是乐,乐的情感需求及乐的体验引导心物互构过程.乐是中国古代一个生于物、受以心、及于性、依于理、达于道的综合范畴.乐为基础的心物互构以知觉形态内通于心,美由此生成.
书籍设计是一种造型艺术,建国十七年的书籍设计应是新中国美术的一部分.由于传统艺术理念等原因,包括书籍设计在内的设计创作及活动长期以来在美术史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对建国十七年书籍设计发展的检视与研究,应是新中国视觉艺术发展的历史总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封面设计在书籍整体设计中发挥着视觉先导的作用,是对书籍主题的图像化、艺术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