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散文中的士林理想人格管窥--以司马光形象塑造为中心

来源 :2012年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y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轼散文的丰厚文化内涵中,关于士林理想人格的建构是其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苏轼笔下,司马光就是他心目中德才兼备士人形象的典范,司马光身上一系列人格闪光点,就是苏轼心目中士林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这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在为学层面上,是“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在为人层面上,是“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在为官层面上,是“治国莫先于公”。本文以苏轼散文中的司马光形象为个案,力图管窥苏轼心目中的士林理想人格的建构形态。这对当代士林人格的提升仍有其特殊的思想价值与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不揣浅陋,以先唐谏文为例,在文体生态视野中考察诛文与在内容或形式上和它接近的哀辞、墓碑文、伤悼诗赋等文体的交叉、对话与交流,试图为认识中国古代文体的形成与变迁的规律提供参考。先唐诔文和哀辞经历了一个渐趋融合的过程,这是由于二者的交际环境和交流目的交叉而引发的。先唐诔文和碑文则经历了一个由相混走向有别的过程,碑文日益强化其实用性而诔文则逐渐向文学文体演进。诔文与伤悼诗赋的交流与沟通,引导了诔文由
在中央集权专制政制发展起来之后,文人主体性的实现途径失落。历代疏离文人一直寻求拥有主体性的生活方式。在汉末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渐趋成熟、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下,仲长统顺应时代经济条件的变化,设计了疏离文人庄园生活方式的蓝图,在疏离文人探索高扬主体性的生活方式的征途上迈出了第一步。
范缜生活在佛、道盛行的齐、梁之际,他“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与时之士友不合,故为官清约而仕途多舛。他的不畏权势,不盲从时俗,不怕丢官的不屈人格与品德,超越时辈。他的文章也别具一格,尤其是其哲理散文,如《神天论》“辩摧众口”,一方面以唯物论对抗佛教,另一方面也摆脱汉以来文章“代圣贤立言”的流俗。该文不仅题旨鲜明,由过去重在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关系的探讨进而深入到对人自身,对人的生命,乃至生命的形与神
律令体是指行政者对于臣属子民发布的具有禁止、约束功能的具有行政性质的一类文章。战国律令体文可以区分为临时律令体与永久律令体二种。战国律令体文章多由一条或若干条律令构成,其中每条律令在结构上包含有两大要素:前一要素是界定或说明本律令所指向的对象;后一要素是对行此事者的惩处或奖励措施。战国律令以叙说性文字为主,语言简练,呈现出日益成熟之态势。
“文必秦汉”,说明汉代散文的重要性,而汉初藩国散文以其内容的关注国是和情感充沛、自由浪漫的艺术特色奠定了其在散文史上地位。我们把藩国散文细分为诸侯王散文和游士散文,在藩国的富庶和藩王的特权地位,形成藩国散文有着与体现时代主流的关注国是的主题,同时也有着独特的豪气冲天,霸气十足,辞藻繁多,语句自由,浪漫不羁,自由奔放,酣然流畅的浪漫主义特色。而王朝削藩的高压和社会发展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趋势,藩王备受
鲁迅先生的《采薇》是对《史记·伯夷列传》的接受与改造。其文本结构呈现出复合型的特点:一方面,对于历史和传说故事的重复,构成了小说文化的阐释背景和明线;另一方面,新的叙事焦点对“吃”的窘境的关注,构成了小说的暗线,并对明线进行着消解和颠覆。《采薇》由重复到颠覆的叙述背后,是伯夷叔齐理想道德与世俗生存的悖谬与困境。进一步说,鲁迅先生一再追问作为节义之士的伯夷叔齐的现实窘境,关注他们走下历史圣坛后还原为
先孔时代《尚书》已有官方的传授,除了秦亡至汉文帝时期有短暂的中辍,《尚书》官学一直持续不断。孔子开私人传授《尚书》的先河,孔子与其门弟子及孔家是先秦两汉传授《尚书》的重要力量。西汉后期古文《尚书》立于学官。东汉光武帝表现出对古文《尚书》的浓厚兴趣,章帝大力支持古文《尚书》的教学与发展。东汉及魏晋古文《尚书》官学和私学的师承与传播说明孔氏古文《尚书》与孔《传》不可能是伪书。
《尚书·成有一德》不是作为心态下的产物。古文《尚书》同“清华简”一样,都是整理散乱的出土竹简的产物,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尹诰》中的两句话在古文《尚书》中被分置在两篇之中。清华简不足以证伪古文《尚书》。
汉赋讽谏、抒情、体物的三大特征与汉赋在不同时期被不同选本选取的不同标准有着很大的关系。《史记》、《汉书》重视对讽谏性作品的选取,与汉代赋学批评强调赋之政治讽谕功能有关;《文选》在肯定《史》、《汉》所选汉赋篇章外,突出了对抒情赋的选取;《艺文类聚》等类书由于其自身“事类”的特征而侧重于对体物赋的选取,这些体物赋的大量选取强调了汉赋的体物特性。不同时期对汉赋选取角度的不同,塑造了汉赋的三大特征,这三大
熙宁、元丰制诏文写作最重要的变化是崇尚“西汉文风”,西汉风格进一步代替了宋初以来所推崇的“燕许轨范”与“元和、长庆风格”。嘉祜以来科举渐重策论,熙宁中进一步以策论与经义取代诗赋,制科考试则专考策论,因此,西汉贾谊政论、董仲舒对策以及“西汉制诏”成为新的文章典范,为嘉祜、熙宁以来古文的写作方式及文章风格,增添了一些新的艺术因素。张方平、孙洙、李清臣、苏轼都是参加制科考试作“贤良进卷”的作者,是北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