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儒教與基督教的文明對話之展望

来源 :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韩国宗教的由来与发展遇程以及社会问题,然后探讨当代韩国儒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最后寻求韩国儒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对话方向。笔者希望值此鼓励常代韩国儒教在竞争激烈的韩国多元宗教社会中,能够克服恶劣的环境,突破目前的各种困境。这不但可以培养韩国儒教本身的力量,而且可以与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一起推动以宗教间文明对话来解决相互的矛盾。
其他文献
关于儒教的宗教性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两种对立观点。另外也有人认为儒教中虽有宗教性因素,但很难断定其就是宗教,这有一定的说服力。宗教成立的最本质要素在于“超越性”。但是,现代的宗教哲学者批判唯神论的超越性,主张内在的超越性。而儒教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又提出了人内在的超越性世界以及到达此的方法论。从这一点上就可以对儒教的宗教哲学性意义进行再评价。不仅如此,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儒教也提出通过以
本文比较了儒学和基督教传统各自对良知自由学说,也就是对宽容和多元文化的贡献。通过对西奥多·德·巴里观点的引用,本文介绍了两种传统的一些普遍思想,同时也介绍了由新儒家学者王阳明和美国清教徒殖民主义者,特别是罗杰·威廉姆斯提出的关于良知自由的一些具体理论。文章尝试性地得出结论:两种传统主要的区别在于,清教徒基督教发展出了保护良知自由的宪法和法律,但儒家没有。
在理性时代,当启蒙主义运动开始塑造西方的心理定势之时,一些领先的思想者,尤其以伏尔泰、莱布尼茨、和卢梭为代表,都曾将中国看做重要的指称对象,并将儒学看做重要的文化镜像。1839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代,‘扫国从中央帝国沦为一种地理表述。自五四运动后的两代,儒家人文主义为现代中国最善于表达的知识分子史无前例地放逐到封建过去。到了上个一吐纪,儒家学者们开始投入到儒学西方化与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中去。放眼未来
许多不同观点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以及宗教背景。然而,尽管有许多根本性的差异,人们仍然能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关注的气氛中走到一起来,因为有两点是相同的:第一点,不管来自什么样的背景,都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人们要应对的问题关系到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论他持有怎样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观点。第二点,不论在宗教方面有多少不同,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人的生命是神圣的,需要从精神上找到解决人
考虑到公众在当今关于公正,社会,宗教和伦理道德问题上的争论,为了挖掘当今世界传统的和诸多新兴且敏感的全球价值,可以尝试构划出几组普遍的主题。此外,五个传统的儒家道德准则和传统的圣经十诫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对于这三个普遍的领域,可以根据现代社会的敏感话题和需要,增加更多具有特色的主题:如果能在那些普遍价值和目标中达成一致,分享那些共同的价值观,就应该能够就同一个为文化,宗教和当今社会合作的议程达成一致
古代中国曾一度培养了一种冲突的文明,但是随着王朝统治及儒家思想的顺利推进,百家思潮随之销声匿迹。除了某些时期之外,佛教与道教的力量都过于微弱,不足以与儒家思想长期抗衡,而后者在最后总能兼并或是摧毁那些不同的声音。所以也就没有必要通过冲突确立个人身份。“和谐”是使中国统一的粘合剂,在外人看来,中国仿佛是一个不倒的“永恒之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为避免走向灭亡的命运,被迫学习与西方抗衡。在经历了文化
虽然人们无需在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倾向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进行简单的比附,更不必因为二者表面的相似而欣慰,乃至兴奋,但无论是解构主义的伦理学转向,还是现象学的神学转向,仍然值得关注和重视,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启发,可以从一个“他者”审视和理解中国的思想传统,并使其展示出新的意义。
笔者认为孔子和耶稣基督是伟大的领导者,可以使世界走向“永恒有益目标”,两者对个人生活和文明持续的影响超过了两千年。另外,笔者希望并祈祷,孔子对于家庭、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有益的影响,今后有增无减;而且祈祷那些自称是基督徒的人们将在生活中展示耶稣基督所传播的真理。
普遍伦理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理想,更是21世纪全球化世界所必然需求的价值观基础。普遍伦理的目的不必是提供一套具体的规范与法则,而是给所有文明及其伦理,提供一个第二序的反省、沟通、对话、交流的平台。本文认为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当然有责任与义务参与普遍伦理的对话与建构,并且可以有理一分殊、和而不同的具体内容,提供人类文明参考。人们有义务说明,邀请所有人了解、体会、欣赏甚至接受中国文化或儒家思想
笔者分析了中华文化与普世价值这两个大问题,最后就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发表以下观点:第一,当今许多把中华文化同普世价值对立起来或抹杀后者的说法,不但远离了王阳明(和孔、墨、张、程)“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的大人境界,甚至背离了中华文化追求包容和谐的基本精神。第二,为了避免一边高呼“为人民”一边打死身边老人这一类“文革,,式的荒谬,落实“以人为木”,当今倡导的“爱祖国”,应该落实到“爱人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