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循环型城市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城市,强调转变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其区域生命支持系统构建一种并非单纯索取的协和关系.在对循环型城市定义和内涵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循环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具有感知、认知和技术三个层面,并给予了界定和分析.指出实现循环型城市需要构建引导消费、经济杠杆、立法执法和城市规划四条依赖路径.
【机 构】
:
南京农业大学城市规划系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循环型城市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城市,强调转变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其区域生命支持系统构建一种并非单纯索取的协和关系.在对循环型城市定义和内涵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循环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具有感知、认知和技术三个层面,并给予了界定和分析.指出实现循环型城市需要构建引导消费、经济杠杆、立法执法和城市规划四条依赖路径.
其他文献
通过ECAP(等通道挤压)技术产生的大应变可以获得超细晶组织甚至纳米级组织.本文对00Cr18Ni12奥氏体不锈钢在等通道挤压变形中的微观组织演变及其挤压后的性能做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剪切力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产生大量的滑移带,随着挤压道次的增加,多个滑移带相互作用,将滑移带分割,形成亚晶,最后亚晶转化成新晶粒.在挤压7道次后,得到的晶粒尺寸约为200nm.1道次和2道次后其抗拉强度分别比未挤压
研究了热模拟单向压缩条件下形变温度对中碳钢微观组织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形变奥氏体的形变储能随着形变温度的降低和形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在应变作用下,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温度明显提高,铁素体转变量随着形变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时扩散排出的碳原子富集在铁素体界面及未转变的奥氏体中.形变后在低于A1温度的等温或缓冷过程中,从高度富碳的铁素体界面处直接析出短棒状或球状渗碳体;而对于未转变
比较分析了不同冷却工艺下形成的两种质量差异相当大的低碳钢氧化皮.利用金相显微观察和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分析了氧化皮的显微组织、组成成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和分布.此外,借助原子力显微镜的磁力扫描模式获得氧化皮的磁畴图,在验证已有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氧化皮的内在结构,指出氧化皮发生开裂和剥落的主要原因.
包头钢铁公司引进的Φ180连轧管机组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轧管机组之一.该机组的顶头是确保机组正常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运用Algor有限元处理软件,对顶头进行应力计算,预测了首先出现疲劳裂纹区域.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合成了6个R3GaO6(R=YEu,Tb,Dy,Ho,Er)新物相,并通过粉末x-ray衍射方法测定了它们的晶胞参数;通过线性拟合方式得到Nd3+和Ho3+的7配位Shannon离子半径,分别为0.1188(2)nm和01098(1)nm;Y3GaO6(或Gd3GaO6)能和Eu3GaO6或Tb3GaO6形成连续的固溶体;研究了Y3GaO6和Gd3GaO6基体分别掺入一定量的
通过实验测定、金相观察和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稀土在BNbRE重轨钢中的赋存状态和存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钢的硫化物夹杂、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对于BNbRE重轨钢而言,加入大量的稀土并不能增加钢中的固溶稀土含量,固溶稀土含量均保持在0.0012%以下.少量的固溶稀土可以细化BNbRE重轨钢的奥氏体晶粒度和珠光体片层结构.在本实验条件下,BNbRE重轨钢的稀土最佳加入量为~002%,
本文介绍粉末包套烧结-自由锻造法制备高氮35CrMoV结构钢的过程.它包括高氮粉末准备→装粉→烧结→包套焊封→自由锻造等技术措施.与一般的粉末锻造工艺相比,本工艺过程省略了粉末压制成型工序.与粉末注入成形、热挤压及热等静压等粉末工艺相比,本工艺比较简单,易于操作,对相应设备要求低.通过本技术制备的高氮35CrMoV结构钢密度达到了778∥cm3,接近于理论密度.钢中氮含量满足高氮钢要求.高氮35C
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研究了超音速颗粒轰击表面纳米化过程中40口钢中渗碳体细化行为,探讨了渗碳体纳米化的机理.结果显示:超音速颗粒轰击引起强烈塑性变形,导致渗碳体与铁素体的界面处发生应力集中,集中的应力导致渗碳体破碎被细化为纳米晶体.渗碳体晶粒先于铁素体晶粒达到纳米级,随着铁素体的塑性变形,粒状渗碳体纳米晶粒发生移动形成均匀分布.
诗境,即诗的意境,是中国文化思维的鲜明特征.城市规划引入诗境思想,城市规划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寻求与创造诗境城市的过程.这对于突破目前经常存在的规划就等于依照标准模式与固定程序进行"编制"的功利(实用)主义模式和重建城市规划领域的中华文化话语权均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回顾了在广西玉林市大平山镇城镇总体规划中、于现实的规划操作模式下对诗境的探索,阐述了始终怀有一颗诗心、合理借助和发展风水论、再以现代城规理
文章从城镇地域内非建设性环境区的用地构成、生态特性及其与建设区的生态关系入手,提出:解译卫星遥感图片并运用ARCGIS平台分析相关非建设性环境区土地类型;进行与相邻建设区的可相容性分析,编制包含相关非建设性环境区的地域整体规划;制订相关建设区土地使用导引,促进城镇建设区与非建设性环境区的空间耦合,激发基于二者内在生态关联的边缘效应;强化非建设性环境区的规划控制,保护、利用环境并塑造城镇空间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