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宁波及周边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o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和比较禽大肠杆菌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71株禽大肠杆菌分别使用抗生素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所有分离株中分别有98.6%,87.3%,94.4%,74.6%的菌株对四环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和链霉素耐药;有60.6%,85.9%,98.6%,62.0%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棒酸、多粘菌素、新霉素高度敏感。结论:选择高敏感药物进行治疗,这不仅可以减少养殖户的用药成本,提高治疗效率从而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避免因抗生素的滥用造成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
其他文献
目的: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工作,探讨病毒的遗传特征及其变异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采用5RACE和3RACE的方法测定基因组的末端序列。结果:1 ab是IBV基因组中相对最为保守的区域,而S基因的变异程度最大。结论:该类型毒株近年来在国内广泛流行。
本文对山东省2006-2010年间19个IBV流行株的抗原变异性进行了分析,察鸡胚病变,通过新城疫病毒干扰试验,RT-PCR等方法对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IBv流行株的抗原性与3个常用疫苗株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IBV变异株的出现与多种IB弱毒活疫苗的应用密切相关。
本文从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料中分离到1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JS3,对分离病毒进行了鸡胚致病性试验、对鸡新城疫病毒的干扰试验、血凝特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生物特性鉴定。对IBV S1基因高变区特异性片段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的传代物均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分离病毒在鸡胚上可干扰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增殖;病毒无直接血凝性,经1%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
目的:构建DHAV-1 LY0802株的传染性克隆,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RT-PCR的方法获得从鸭群中分离到的DHAV-1LY0802株的忠实cDNA。其中采用RACE方法分别对5端和3端未知序列进行测定。结果:造成细胞病变的是拯救病毒而非感染野毒。结论:LY0802株DHAV-1的感染性克隆的成功构建为下一步深人开展DHAV-1的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目的:对鸭甲肝病毒抗原表位的研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小白鼠的方法制备了针对5株具有中和性能的DHAV-1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果:单抗4F8和5G4识别的是线性表位,而单抗1E10,4E6和SE11识别的是构象性表位。结论:该抗原表位在DHAV-1为DHAV-1毒株所特有且高度保守,而DHAV-2和DHAV-3分离株均在该位点内存在变异。
本文运用鹅源坦布苏病毒JS804株E蛋白免疫BALB/c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共获得6株分泌抗鹅坦布苏病毒E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A4、3B4、3D9、3E9、3H11、5H11.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培养上清及腹水对JS804株病毒的ELISA抗体效价分别为10、10、102、103、102、102和103、103、104、106、105、104.特异性试验表明,该6株单抗均不与NDV
目的: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禽呼肠孤病毒特异、敏感。方法:应用Western-blotting,Dot-ELISA、直接免疫荧光(FA)法检测检测单抗,并用单抗分型系统对制备的以灭活的纯化病毒按每鼠100μg的用量免疫BALB/c小鼠,制备的分泌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用单抗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禽呼肠孤病毒,并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结果:经鉴定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抗ARV抗体的
目的:了解此病的病变分布、性质和病理诊断要点以及命名等问题,为本病的诊断和防制提供病理学方面的资料。方法:通过对自然发病蛋鸭和人工感染发病鸭的生殖系统(卵巢和输卵管、睾丸和输精管)、肝脏、脾脏、脑组织等各重要器官进行大体病变和组织病理学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结果:性成熟鸭(北京鸭)的主要大体病变(眼观病变)为卵泡出血、变形、卵巢和输卵管萎缩,睾丸水肿、萎缩和输精管萎缩。结论:“鸭出血性卵巢炎”能够客
目的:采集的病死鸭病料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生物学特征解析。方法:采用特异性引物与单核昔酸引物扩增相结合的方法对病死鸭病料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从病料中分离得到毒株,命名为TH11,将其培养48h后,细胞堆聚,部分细胞脱落,有噬斑形成;培养72h后,大部分细胞脱落。结论:THI1与鸭源呼肠孤病毒处在不同分支,表明此次分离的TH11是一株不同于MDRV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目的:对大肠杆菌中新出现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耐药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并用普通PCR法检测16S甲基化酶基因。结果:介导高水平耐药的16S甲基化酶基因RmtB的检出率为11.6%(26/224),只有一株大肠杆菌检测到armA基因,没有检测到rmtA,且三种甲基化酶基因在低度耐药菌中检出率均为0。结论:质粒主要介导氨基糖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