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ERCP术后有胰酶升高和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可能.加贝酯作为一种酶抑制剂已被用于预防ERCP术后胰腺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双盲对照方法比较加贝酯和安慰剂之间的疗效差异.加贝酯的用法为1g加贝酯自ERCP术前30至90min静脉启用,维持12h.安慰剂为甘露醇和生理盐水,启用和维持时间与加贝酯相同.435名患者接受了ERCP检查,根据具体病情,部分患者接受了括约肌切开的治疗,其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ERCP术后有胰酶升高和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可能.加贝酯作为一种酶抑制剂已被用于预防ERCP术后胰腺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双盲对照方法比较加贝酯和安慰剂之间的疗效差异.加贝酯的用法为1g加贝酯自ERCP术前30至90min静脉启用,维持12h.安慰剂为甘露醇和生理盐水,启用和维持时间与加贝酯相同.435名患者接受了ERCP检查,根据具体病情,部分患者接受了括约肌切开的治疗,其中,17名患者因各种原因没有纳入最后的数据分析中.在余下的418名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0.4岁),加贝酯组为208人,安慰剂组为210人.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为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的水平大于或同时大于正常值上限的5倍,同时患者伴有腹痛等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结果:ERCP术后,276名患者出现血清胰酶水平的升高(66﹪),两组胰酶水平升高的发生率相近.经过24h的观察,安慰剂组中胰酶水平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加贝酯组(P=0.03).加贝酯组中有12名患者(6﹪)出现腹痛症状,安慰剂组中有29名患者(14﹪)出现上述症状,两组间腹痛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P=0.009).加贝酯组中有5名患者术后并发胰腺炎,安慰剂组中有16名患者确诊为胰腺炎,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和8﹪,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3).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贝酯组和安慰剂组中分别有2名和6名患者出现副作用,均自行缓解.安慰剂组中有2名患者因并发急性胰腺炎而死亡;其中1人因术前即诊断为胰腺炎而未纳入分析.加贝酯组中有1人因术后出现心肌梗死而死亡.
结论:预防性应用加贝酯可减少ERCP术后胰腺并发症的发生.其作用表现在减轻胰酶升高的程度而非升高频率,并减少腹痛和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上.
其他文献
舌象乃是中医师于诊断病情的重要信息之一,然而不易以客观标准观察.我们发展一套计算机化舌象诊察系统症,可协助建立病数据库,以提供未来中医师在教学、临床及研究上使用.本研究是使用自行研发之计算机化舌象诊察系统并搭配高分辨率彩色摄影镜头来记录并储存病人舌影像,将所获得的舌面影像之特性进行量化分析,藉以提供客观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医师的临床观察,对正常人及特定疾病病患之舌象作定性及定量分析,以便探讨中医理论
舌脉轮廓提取是应用舌脉特征进行诊病的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型舌脉轮廓分割技术.建立了基于大量已标注舌下图像样本基础上的舌脉颜色模型,该模型由贝叶斯决策论结合CIExyY颜色空间构成.在舌脉分割过程中,舌脉颜色方差作为相似性量度对该模型的阈值进行调节.通过实验证明,该分割方法对舌脉及其背景颜色对比度较小的正常人舌脉轮廓提取有较好效果.
肝移植的围手术期治疗与护理困难.但是,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高低及效果最主要的因素取决于肝移植的手术质量.如果移植供肝的切取及修整质量高;受体手术中出血少,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肝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比较简单的.部分患者的手术后康复甚至比肝叶切除术的病人康复还要快.本文主要简述肝移植围手术期最基本处理.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出现的门静脉系统的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处理起来较为困难.多数情况下由于心理的压力和准备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下一步的淋巴清扫、肿瘤切除和胰肠、胆肠、胃肠的吻合.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出现术中大出血的病人,且术后的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不全、感染等等发生率也大大增高.因此,在术前要有很好的影像学评价和技术上、思想上的准备.一旦术中出现血管并发症,最好另请血管外科医生或换一位上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1999年9月至2002年1月,我院施行了13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包括6例1型糖尿病及7例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系用量为0.5-1.51U/Kg/天,13例病人均合并糖尿病肾病,及心衰、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并行透析治疗.13例手术均采用体循环—膀胱内引流术.结果:6例1型糖尿病病人于胰腺通血后1.5-23小时
肝切除是肝脏外科常做手术,特别肝脏恶性肿瘤及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是治疗的最好方法.如瘤体紧贴第二、三肝门,切除最大风险是大血管损伤,可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常采用TACE等非手术治疗.术中预防大血管损伤对肝脏危险区域瘤体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瘘,是胆道手术后一严重并发症,由于它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病死率高达20%-25%;南京军区总医院共收治24例,本文结合实际讨论其治疗原则以及手术方式、治疗效果.
1983年6月~2002年1月,作者先后施行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2000例.其中用于肝胆管结石、狭窄者1500例.经过5月-19年的随访,手术效果优良率达成90%,本文介绍其临床资料.
尽管治疗HL的方法有多种,但效果仍不尽人意,文献报道术后残余结石率为30.4%,再次手术率为37.1%.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因素包括:结石在肝内分布的范围、结石的数量、并发胆管及肝脏的病理改变、以往胆道手术的次数及手术时间如急性期或慢性期等.肝切除术作为治疗HL的基本方法,最先于50年代由黄志强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其治疗效果良好.
背景:目前缺乏在日本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人群中预防性药物防止消化性溃疡效果的证据.目的:证实正常剂量而非高剂量的组胺--H2受体拮抗剂(H2RA)对NSAIDS所致溃疡的预防效果.方法:我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实验以评估抗溃疡药在已接受了长期NSAIDS治疗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疗效.这项研究性的调查把患者分为几组:非服用抗溃疡药者(无药物处理组),服用黏膜保护剂者(黏膜保护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