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金台骄文还有善于化用六朝典故,喜用数字做对等特点,除此之外,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弊病和不足。如有的作品过份尖巧,格调不高,如《谢陈憩亭晌水蜜桃启》、《责须檄》;有的营营于私人琐事,把文章作为攻汗之用,如《与王姬书》、《与鲁参军书》;亦有用典过多,文意晦涩坚奥者,如《周肖镰观察竺国纪游序》、《杨忠烈公论》等。但总体来说,《木鸡书屋文》所收诸文瑕不掩瑜,无论是遣词属对,考炼声律,还是运用典故,布局谋
【出 处】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金台骄文还有善于化用六朝典故,喜用数字做对等特点,除此之外,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弊病和不足。如有的作品过份尖巧,格调不高,如《谢陈憩亭晌水蜜桃启》、《责须檄》;有的营营于私人琐事,把文章作为攻汗之用,如《与王姬书》、《与鲁参军书》;亦有用典过多,文意晦涩坚奥者,如《周肖镰观察竺国纪游序》、《杨忠烈公论》等。但总体来说,《木鸡书屋文》所收诸文瑕不掩瑜,无论是遣词属对,考炼声律,还是运用典故,布局谋篇,亦或叙事议论,抒情言志,都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虽说“直可与子才、圣微鼎足而三”有过誉之嫌,但亦堪称晚清骄文名家,理应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其他文献
晏殊能够从容地将理性的哲思融入到长于抒情的词体之中,是源于他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理性平和的"圆"型心态.在他的词作中,很少有动人心魄的凄厉之音,也没有荡气回肠的强烈之情,却在言情之中渗透着理性的沉思,形成一种圆融和婉的风格.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源远流长,女性文学家可谓代不乏人.至宋代,女性文学发展更为繁盛.据《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等文献统计,宋代有作品传世的女性约280人,传世作品约1197篇,其中诗约819首,词约240首,文约138篇.另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统计,中国历代女性有集者汉魏六朝有33人,唐、五代有22人,而宋代有43人.虽然收入《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的女性不能全都冠以女诗人、女词人、
题目标明为合碑作品外,叶适另有多篇墓志铭为「无名有实」之合碑,叶适屡以「合碑」撰作墓志铭,原因极可能来自其人文学观念,笔法与《史记》「合传」关系紧密。
吕南公为北宋中期重要的文论家,后世学者对其文论均较为重视,陈晓芬认为"他关于文章的一系列见解,显然比王充更接近散文的文学性".吕南公的文论主张,其"文道观"在北宋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得到后世的认可.然而,关于吕南公的散文创作,学者则关注较少,鲜有论及.因此笔者试从散文创作角度对吕南公的散文创作成就进行评析,以便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他的散文理论.吕南公有《灌园集》二十卷,为四库辑本,其散文则以《全宋文
《四库全书总目》评徐渭诗文曰:"盖渭本俊才,又受业于季本,传姚江纵恣之派.不幸而学问未充,声名太早,一为权贵所知,遂侈然不复检束.及乎时移事易,侘傺穷愁,自知决不见于时,愤激无聊,放言高论,不复问古人法度为何物.故其诗遂为公安一派之先鞭,而其文亦为金人瑞等滥觞之始."指出其独特的文学风貌受阳明心学之影响,且对晚明文学思潮有着导夫先路之作用."不复问古人法度为何物",虽不能完全准确地概括徐渭对待法度
文章阐述了方学渐《桐彝》书写策略考察和《桐彝》的审美价值,不仅为乡里间品德高尚的庶民百姓留下记录,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教化的典范,藉由在日常生活中落实道德伦理的意义,形塑一地优良的文化风尚。
中国历代僧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别传,如《法显传》等;如其二为类传,如《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其三为总传,如慧皎的《高僧传》等.僧传即记录僧人的生平所行之事,本要求真实,客观,然而由于佛教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等等并有许公案加以佐证,这些内容也常常融入僧人传记当中,使之与世俗人的传记有所区别,而引发诸多争议.中国传统目录学对于僧传的不同归类即是这种争论的体现之一.
张鹤鸣对晚明盛行的几种流派的态度是不同的:他反对前、后“七子”,漠视“公安派”与“竟陵派”,单单对“唐宋体”表现出赞同与接受。就创作实践而言,张鹤鸣的散文内容充实、长于叙事,体现出其无意为文的艺术追求。这不但与“七子”“公安”“竟陵”诸派不同,与“唐宋派”也具有较大的差距,多少有一点自成一家的意味。虽然张鹤鸣的成就不足与上述诸派的代表作家相比,但他能在诸派盛行的时候而不为派别所囿,保持着自己的个性
吕留良,又名光轮,字庄生,又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今浙江省桐乡市)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文评选家.梁启超因未曾全面阅读吕留良著作,仅从《大义觉迷录》获得一个间接的印象,片面地将吕留良定位为八股文选家,没有读出吕留良隐藏在八股文评点背后思想意涵,以至于引起了时人的不满.包赉就为吕留良鸣不平,他说:"一个于选家二字素所愧耻的人,断定他是评选家是冤枉;一个不讲心性哲理的人,断定他是道学家
刘大櫆是桐城派创始期的关键人物之一,其文学理论及创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关他的年谱资料,笔者目前所见者有三:一是吴孟复先生编《刘大櫆简谱》;二是孟醒仁着《桐城派三祖年谱》;三是李君明撰《刘大櫆年谱》.另外,蔡锦芳《刘大櫆与徽州学术文化——兼为吴孟复<刘大櫆简谱>作补正》、张体云《刘大櫆生平事迹考辨》两篇论文皆对刘大樾的行迹做了有益考补,有力推动了刘大樾研究的深入.即便如此,刘大樾的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