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研究黑鲷耳石锶标记技术,本研究利用SrC12·6H2O对黑鲷幼鱼进行18、24、30、36ppmSr2+标记,标记7天后检测耳石上锶的沉积.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人工方法提高水体锶离子浓度可使标记黑鲷耳石某区段St/Ca比值明显升高,形成与野生个体在该区段的St/Ca比值显著差异(P<0.01);18~36ppm的低浓度锶标记是可靠有效的.(2)锶标记对黑鲷生长阶段无特殊要求;18~36ppm
【机 构】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黑鲷耳石锶标记技术,本研究利用SrC12·6H2O对黑鲷幼鱼进行18、24、30、36ppmSr2+标记,标记7天后检测耳石上锶的沉积.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人工方法提高水体锶离子浓度可使标记黑鲷耳石某区段St/Ca比值明显升高,形成与野生个体在该区段的St/Ca比值显著差异(P<0.01);18~36ppm的低浓度锶标记是可靠有效的.(2)锶标记对黑鲷生长阶段无特殊要求;18~36ppm浓度锶标记的标记成功率都为100%.(3)标记组和对照组黑鲷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 0.05).停止给锶后,鱼体内锶浓度可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锶标记技术对受标个体生长存活不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适用于大规模标记.
其他文献
根据我国金枪鱼渔业国家观察员2009-2015年在热带大西洋海域(6.38°S~14.92°N,42.03°~18.53°W)调查时采集的1085尾拟锥齿鲨数据及Tweedie类分布理论和特点,建立了GAM-Tweedie模型,对其CPUE(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时空效应和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时空因子(年,月,经度,纬度)和环境因子对拟锥齿鲨名义CPUE的总偏差解释为40.
任何一种渔业均具有各自的捕捞作业行为特征,若要全面的了解一种渔业,了解其渔业行为特征是极为关键的部分.本文基于随机游走模型(random walk model),在三种统计单位下,分析中国南极磷虾渔业在进行捕捞作业时相邻网次间的距离与距离频次分布的关系,其结果显示相隔距离-距离频次的分布呈现一个重尾分布的形式,进而根据符合随机游走的幂指数函数f(l)~1-μ计算参数μ值来确定中国南极磷虾渔业隶属于
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太平洋热带海域重要的金枪鱼种类,也是目前我国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本文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海域(5°N-10°S;125°E-135°W)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温度和海表高度的卫星数据,利用频次分布法分析了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分布的SST和SSH适宜范围;采用外包络法,按季度分别建立了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
拉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是西南大西洋水域,尤其是阿根廷外海巴塔哥尼亚水域的主要鱼种,也是鱿鱼渔业的主要兼捕对象。为了研究拉氏南美南极鱼矢耳石外部形态特征,利用2014年12月-2015年4月间采集的166尾拉氏南美南极鱼(体长范围95~288mm)样本,对其矢耳石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矢耳石外部形态呈狭长状,内侧凸面、外侧凹面。耳石的长度、宽度与耳石质量均
以鳅科鱼类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 Dybowsky)、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达里湖高原鳅(Triplophysa dalaica)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和均匀正交设计法对其盐碱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的24 h和96 h的氯化钠(NaCl)盐度安全浓度(SC
金枪鱼适宜垂直生境空间对延绳钓捕捞效率有明显影响,而金枪鱼垂直分布主要受海洋环境条件影响,因此本文模型分析环境变量对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影响,评估适宜生境空间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的作用.首先采用回归分析检验环境变量对延绳钓渔获率(由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表示)的影响显著性,结合时空变量,采用GAM(Generaliz
为了解南海中部上升流的环境特征及鸢乌贼的空间分布,本研究以现场实测和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上升流区海洋环境要素的水平和分布特征,并研究了鸢乌贼在上升流区的集聚特征.遥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南季风期间,南海中部存在上升流,并观测到与上升流位置吻合的长达600km的离岸羽状叶绿素a高值区;上升流区次表层叶绿素a呈现叶绿素a强度和厚度增加,次表层最大值深度变浅的特征;本研究发现了鸢乌贼在上升流区的集聚现象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5年义乌市岩口水库不同网具捕获的渔获物开展了食物源和营养级的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岩口水库2种食物源的δ13C值跨度范围为24.11‰~29.52‰,δ15N值跨度范围为6.39%‰~8.22‰,浮游植物的δ13C值δ15N大于有机碎屑.21种消费者δ13C值跨度范围为-29.52‰~-21.77‰,平均值为(-23.92±1.74)‰;δ15N变化范围为10.24
生态稳定性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许多针对于食物网结构的研究中作了深入探讨。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鱼类的个体生长,其生态位和营养级往往会发生很大地变化,从而产生复杂和动态的营养关系,而这种营养关系的动态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少有探讨。本研究利用质量谱模型研究了鱼类群落中随着个体大小变化的营养摄食关系。研究以群落的生物量和个体大小组成作为衡量系统状态的指标,评估了生态稳定性中的两个主要方面:(1)系统
海胆早期发育由多种递质系统共同调控,有机磷农药是如何通过不同的递质系统而发挥神经毒性作用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检测了久效磷农药对马粪海胆胚胎/幼虫体内胆碱能系统发育关键时期乙酰胆碱酯酶、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与分布的影响,以及对多巴胺(DA)能系统发育的不同时期DA含量及其Ⅰ型受体(DRD1)表达量、DA代谢过程关键因子(TH、DAT、MAO表达量/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