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体育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巨大变革,促进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出研究主体不断壮大、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研究应用性增强等态势,研究重点也由课程研究、知识研究、教材研究转向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师研究。然而,表面的繁荣却难掩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薄弱、"宏大理论"与"日常叙述"间脱节以及创新和沟通不足等掣肘因素。课程史作为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虽不能正面解决当下难题,但可以在历史变革轨迹中探寻问题缘起及解决路径,有助于还原课程过去,折射课程当下现状,预示课程未来走向。以史为鉴,研究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历史进行回顾,以揭示其内在演进逻辑和变革特征,并通过审视体育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现实境遇,期望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路向有所启迪。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不断变革不仅是教育的创新过程,更是教育价值的探索过程。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确立了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地位、学科方向,明晰了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规定了课程内容、学习任务以及教学实施等。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40年改革历程的梳理,将其主要变化及特点总结如下:体育课程目标: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课程内容设置:从"统一、呆板"转向"灵活、开放";教学理论基础:从"探索、借鉴"转向"融合、独立";教学方法选择:由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教学评价方式:从"注重效率"转向"注重效益"。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不断变革开启了知识建构、教学创新的新视角,构建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新体系,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是,改革历程中还存在诸多疑难和困惑阻滞了改革实践的步伐和成效,具体如下:(1)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理论、思想及价值取向冲突。(2)体育课堂教学理论研究薄弱。主要体现在:(1)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分离;(2)研究方法意识淡薄与方式单一;(3)原有教学理论与思想的阻滞(3)体育教师课堂实践操作异化。(4)体育教师专业化能力不足。研究建议:通过审视体育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现实境遇,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路向得出以下有益启示:(1)关注当代,顺应时代发展的学科需求,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断完善。新课标根植于国际趋势和我国发展的学科需求,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创新和理论的突破,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新理念和思想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不足和质疑,需要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关系,才能不断完善。诚如杨文轩教授所讲"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需要广泛和权威的数据支撑,不应是颠覆性的改变,应该是建设性的意见"。此外,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在变革,为保证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也亟需修订和完善。(2)立足本土,融合不同视角多元理论,构建本土化体育课程教学理论。首先,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异域教学理论的局域性,要在充分认清域外体育课程教学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基础上,对该理论的本质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局限性加以消化和理解。其次,提高文化自觉,释放本土传统教学思想的活力。最后,加强中、外对话,和而不同。要认清本土和域外教学理论的价值和优势,以包容的心态共享优质资源,同时,保持各自文化特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本土和异域体育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走向实践,关注常态教学、回归真实教学、实施有效教学。首先,正确理解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其次,优化教学设计,实施有效教学。再次,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这是检验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定量指标,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学科特点的本质性体现。(4)坚守理想,回归体育教师的理性自觉,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首先,回归体育教师的理性自觉,唤起体育教师的教育激情。其次,加强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最后,多元路径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提升。可以建立校际、区际研究联盟,通过专家培训、名师引领和优质课评选,建立"教、研、修"三位一体的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使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网络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拓展多元途径促进体育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