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隧道基于爆破震动对气象塔影响的动力响应分析

来源 :2011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某城市一条新建公路隧道近接具有高精度要求的气象塔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爆破震动对气象塔的动力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爆破震动作用下,水平位移、速度随着建筑物高度增加变化较为敏感;水平振速在建筑物下部振速较大,中部最小,雷达顶部最大,相对于建筑物中部放大近7倍;当隧道爆破后300ms时,地震波产生的水平位移将传递至气象塔顶部雷达底侧,400ms时传递至雷达顶部;初步设计拟定的施工方案在左右洞上台阶爆破时雷达顶部和建筑物底部产生的震动速度远大于控制标准,不能满足安全性要求,由此提出改进的施工工法,以供设计和施工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实际钢结构工程(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支撑与梁柱节点模型,分别对支撑连接件和支撑与梁相交节点域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首先,通过比较圆弧半径、支撑与柱夹角、支撑杆端扩散角对支撑连接件传力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构造措施;其次,通过分析支撑轴力、梁端弯矩、梁端剪力、支撑与柱夹角、支撑杆端扩散角等参数对支撑与梁相交节点域剪应力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从而为此类支撑与框架连接的支撑节点设计提供参考。
控制结构损伤过程和失效模式,避免结构整体倒塌对减轻地震人员伤亡和降低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国内外关于结构损伤准则、结构优化设计和基于MR阻尼器的结构控制理论进行了简单回顾,基于此,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材料、构件以及结构等三个层次的损伤准则,研究了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构件等抗震性能的结构失效模式优化方法和MR阻尼器优化设计及损伤控制的方法。分析表明,采用优化设计和MR阻尼器控制后的结构损伤分布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材料的设计要考虑硬化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如拉压强度及变形能力等。但微观结构不够密实及纤维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通常达不到要求,需解决与生产工艺及工作度相关的难题。本文利用液化机理研究具有应变强化和多重裂纹破坏特征的PVA ECC的配合比设计,使得在施工现场大批量生产出的复合材料工作度和力学性能均能够达到实验室内小规模生产的标准。通过不同颗粒级配的控制,混合次序,时间间
针对结构地震碰撞问题,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分别建立了碰撞分析的Kelvin模型和Hertz-damp模型最大碰撞变形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最大撞击力的近似计算方法,并通过对比数值分析结果检验了最大碰撞变形和最大撞击力计算方法的精确度。结果表明,Kelvin模型和Hertz-damp模型最大碰撞变形的计算方法都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且精确度主要受牛顿恢复系数的影响,恢复系数越大计算方法的精确度越高;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11.0建立了埋地管道和土体的实体模型.考虑管道与土体的耦合作用,对地震作用下的埋地管道进行时程分析,得到了管道在不同地震水平下响应的峰值.根据管道抗力的均值和标准差,运用结构可靠度理论求得了埋地管道在相应地震水平下的可靠概率.通过工程实例计算了W市Q区域主干埋地供水管道的抗震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有限元时程分析法在计算埋地管道的地震反应时和抗震规范法的结果相差15%左右
对3个T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并进行了相应的ANSYS有限元分析。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类节点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性能;高强螺栓直径和翼缘顶底角钢厚度对此类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影响显著,角钢的厚度越厚,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越大。同时,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此类构件进行模拟和计算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本文论述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的基本方法。从评定的三种极限状态表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失效准则,通过不同的极限状态耐久性设计表达式,参照"抗力-荷载效应比值"形式建立耐久性的评定指标;阐述了耐久性等级的基本划分原则及耐久性评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根据文献[1]提出的三种极限状态下耐久性设计目标可靠指标的建议值,提出耐久性等级划分的概率标准。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精确程度对所选用的地震动强度指标IM有很强的依赖性,描述IM的数量较多,其中结构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应用最为广泛.但由于Sa(T1)无法考虑结构的高阶模态效应以及非线性变形引起的体系周期延长效应,导致给定IM下工程需求参数条件分布的变异性很大.为此,学者提出了多种平均谱加速度加以改善.本文提出利用地震波的傅立叶谱对谱加速度进行加权平均作为新的IM,然后通过一个基于现
建立了考虑城市固体废弃物(MSW)生化降解及耦合作用的沉降模型。根据模型得到的解答能够反映MSW孔隙压力(气、液)和沉降的发展规律。模型结果规律研究表明,由于降解作用,孔隙气压值在初始阶段会迅速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下降。但是孔隙水压力在初始阶段并不一定会有上升过程,这取决于MSW的液相渗透系数。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度比孔隙气压力的消散速度要慢。在试验室内用人工配制的MSW进行了模型验证试验,模型
由于长期承受动力荷载的桥梁结构容易发生疲劳损伤,所以地震时桥梁结构更容易发生倒塌破坏。本文从桥梁结构的损伤演化以致发生倒塌破坏过程及桥梁结构的减隔震措施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桥梁结构倒塌过程复杂多变;要准确建立基于构件及结构层次的损伤准则;深入研究桥梁结构损伤破坏机理,损伤演化过程以及桥梁损伤与失效模式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的减隔震装置及布置方式可有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