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浪底水库每年进行的调水调沙,即借助河水已有的势能,辅以人工扰动河床土质,促进河床泥沙启动,实现河床下切、输沙入海.届时水库水位剧降,最高落差可达50m,泥沙翻滚,最大流量达4000 m3/ sec.一次调水调沙的基本水量是30亿m3.调水调沙直接致水库鱼类大批死亡、使大量鱼类随泥沙被冲走、严重破坏小浪底水库水生动植物资源、破坏小浪底水库渔业生态环境、影响小浪底水库网箱养鱼等.2013年以前,小浪
【机 构】
:
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44
【出 处】
:
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浪底水库每年进行的调水调沙,即借助河水已有的势能,辅以人工扰动河床土质,促进河床泥沙启动,实现河床下切、输沙入海.届时水库水位剧降,最高落差可达50m,泥沙翻滚,最大流量达4000 m3/ sec.一次调水调沙的基本水量是30亿m3.调水调沙直接致水库鱼类大批死亡、使大量鱼类随泥沙被冲走、严重破坏小浪底水库水生动植物资源、破坏小浪底水库渔业生态环境、影响小浪底水库网箱养鱼等.2013年以前,小浪底水库养鱼网箱通常为6*6*2.5m和15*8*2.5m两种规格,养殖方式为投饵主养鲤鱼、草鱼.针对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给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和影响,利用鲢鳙生物学特性和网箱养殖技术,研究一种新型、环保、生态、高效、优质的网箱生态养殖大规格鲢鳙模式.主要技术指标:网箱6*6*3m,箱间距5m,箱行距30m,悬浮设置在水面上,底角用锚体固定,远离主航道,根据水质饵料情况可拖行.每箱放大规格鲢鳙鱼种200尾,规格800-900g/尾,养殖周期330-340d,鲢鳙成品鱼出箱规格1500g/尾,成活率95%,箱产值35004000元,毛利润2000元.养殖全过程,无需投饵,养殖户只需每月检查一次箱体情况即可.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2013-2015年在浙南洞头海域进行的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跟踪调查监测数据,结合2011-2012年该海区的调查数据,开展其放流效果的评价.结果 表明:(1)2013-2015年累计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1621.483万粒,实验的孵化率平均尾50%(孵化率范围25%(?)0%),孵化后的幼体生长迅速,当年的月增长率为11mm/月、21g/月;(2) 2013-2015年放流海域曼氏无
圈养群体建设是珍稀濒危水生动物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传统繁育场为珍稀濒危鱼类提供了庇避难所、资源补充或再放归的苗种来源,为资源的恢复带来了希望.然而,传统养殖环境的单一性和人工选择会使得圈养动物很容易导致产生行为上、生理上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或自然繁殖等生物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物种保存、资源恢复等保护目标的最终失败.以保护为目标的传统养殖模式、养殖设施及养殖环境的改革将是未来珍稀濒
为开发新型人工鱼礁,达到降低制备成本,提到鱼礁强度,废弃物综合利用,试验利用钢渣混凝土制备出高强度人工鱼礁,其中钢渣:河砂:熟料配比为3.95∶ 1.77∶1的混凝土试样,标准养护3、7、28d抗压强度最高,28 d抗压强度达到59.8Mpa.研究钢渣混凝土人工鱼礁溶出的重金属浓度及其对海水PH值、COD等具体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放人工鱼礁后,海水中Cu、Pb、Cd的浓度均有升高,Cr的浓度有
根据2015年湛江雷州湾中华白海豚栖息地海洋水质环境的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水质呈富营养化,主要污染因子为DIP和DIN,超标区域多为湾内河口海域,这是由于陆源污染通过入海河流直排到雷州湾的原因。针对雷州湾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大的情况,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管理与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本文采用荧光色素标志法,对体重为6.5(±1.51)g,体长为7.10(±0.50)cm的赤眼鳟进行标志放流,并对每月回捕赤眼鳟的生长、食性及性腺发育进行研究,以评估放流的效果.结果 表明:回捕赤眼鳟的荧光保留率仅在标志放流后的前6个月内维持在50%以上,随后下降至较低水平;回捕赤眼鳟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0.016L3.019,且幂值接近3,为匀速生长类型,体长和体重Von Bertala
目的:刀鲚(Coilia nasus)隶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是我国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与长江鲥鱼、河鲀并称为“长江三鲜”。近年来,由于人为捕捞过度、水利工程的兴建等导致刀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野生资源量锐减。本文综述了刀鲚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刀鲚资源保护、科学管理以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从而为更好地保
用9个微卫星标记构建了3个倒刺鲃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对1个野生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2个人工选育家系进行了亲子鉴定研究.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微卫星标记,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等,建立了3组倒刺鲃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每组包含3个微卫星位点.应用3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对1个倒刺鲃野生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44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988;平均
随着放流规模的不断扩大,放流后实现对放流个体的准确识别已成为海洋增殖放流项目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本研究以南海区重要放流种黑鲷为研究载体,以微卫星为分子标记,使用系谱分析技术,建立了黑鲷放流个体分子判别方法,并在放流实践中对方法进行了应用.首先,选取102尾黑鲷亲本,隔离催卵,孵化受精卵;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开发黑鲷微卫星标记,筛选出最优标记组成“分子判别标记组”,并对亲本群体进行等位基因分型.将分
基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共7个季度对广西右江田阳段人工鱼巢的多网目复合刺网鱼类采样数据,采用数量、生物量、体长、多样性指数、生态功能特征等指标及典型对应分析等环境和鱼类群落的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鱼巢区和对照区的鱼类群落特征,以评估人工鱼巢生态效应和鱼类群落动态.结果 显示,鱼巢区测定的10种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H,叶绿素a,溶解氧,铵离子,非离子氨,电导,总溶解固体,透明度)与对照
获悉珠江流域广西主要江河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探究在过去几十年间,生境变迁对珠江主要江河鱼类群落结构的趋同/趋异效应。参照20世纪80年代珠江流域渔业资源调查站点设置,本研究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桂江、郁江、右江和左江流域沿河共设置了22个站位,按季度进行渔获物现场取样调查。通过Jaccards相似性指数,定量分析在过去几十年间,调查水域物种组成变化及基于种类组成的群落空间差异。利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