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燃煤过程中有毒痕量元素的排放的危害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六价铬是一种致癌物质,其毒性远远高于二价铬和三价铬.为了了解燃烧过程中Cr的反应产物及其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就必须了解Cr的反应动力学机理,发展Cr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并且运用到实际燃烧系统上对Cr的控制是必需的.本文提出了Cr/O/Cl系统内一个较为简单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并且与平衡计算结果和Wu and Biswas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是一致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煤过程中有毒痕量元素的排放的危害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六价铬是一种致癌物质,其毒性远远高于二价铬和三价铬.为了了解燃烧过程中Cr的反应产物及其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就必须了解Cr的反应动力学机理,发展Cr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并且运用到实际燃烧系统上对Cr的控制是必需的.本文提出了Cr/O<,2>/Cl<,2>系统内一个较为简单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并且与平衡计算结果和Wu and Biswas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是一致的.在低温下,CrO<,2>是主要的产物,随着温度的升高,开始生成CrO<,2>Cl<,2>;在高温下,CrO<,2>Cl<,2>成为主要产物.此外,还分析了温度为1000K和1500K下Cr/O<,2>/Cl<,2>系统中Cl<,2>/Cr与Cr的生成物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产物CrO<,2>Cl<,2>随着Cl<,2>/Cr的增加而增加.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介绍了等离子体法脱除汽油发动机尾气中HC和PM的试验装置和在不同极间电压下HC和PM脱除率变化曲线,并对每条曲线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解释其形成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用等离子体法脱除汽车尾气打下基础.
应用激光相位多谱勒技术测量了柴油-甲缩醛混合燃料的速度场和粒径场,在直喷式柴油机上研究了该混合燃料的燃烧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甲缩醛的添加可改善柴油的雾化,增加喷雾轴线上的粒子速度,但减少喷雾锥角;同时以远大于其加入的比便降低柴油机排气烟度,但对氮氧化物的排放影响不大.柴油机采用甲缩醛作燃油添加剂时,需改造燃油系统.
稀燃技术由于可以大幅改善汽车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近年来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由于稀燃的富氧燃烧,使得NOx降低较小.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催化转化系统并对一台改装后的电控燃油喷射16气门准均质稀燃汽油机进行了降低NOx排放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转化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准均质稀燃汽油机的NOx排放.在中低转速、中小负荷即稀燃发动机常用工况下,NOx催化转化率最高可以达到97.3%.
本文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建立了火花点火式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CO的生成模型,以MATLAB程序设计语言为应用平台,对CO的排放量进行了模拟仿真,得到了发动机缸内CO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煤层气组分变化对CO排放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证实,本文所建立的CO排放模型是合理的.另外,理论和试验结果表明,从降低发动机CO排放量的角度来看,提高煤层气中的甲烷浓度是有利的.
本论文根据分形理论及测定得到的准格尔褐煤在燃烧过程中颗粒的物性参数建立表征煤焦颗粒的分形体模型.通过分形体上突入逾渗和普通逾渗模拟,研究在燃烧过程中由于颗粒内部分形体结构的改变造成的传输特性和反应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建立的分形体模型能够很好的表征煤焦颗粒结构特征,逾渗模拟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利用双区燃烧模型,研究临界爆震.改进的双区燃烧模型区别于以往的绝热模型,考虑了已燃区向未燃区的传热.对未燃区进行了化学动力学分析,并定义了临界爆震的判断依据.同时,利用光测结果对临界爆震和伴随爆震的自燃和自燃前燃烧反应特征,如对自由基OH、CH、C等进行了现象机理分析和论述.提出的模型处理方法、临界爆震判断和爆震自燃前特征分析等对充分认识爆震现象、进行临界爆震研究和爆震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瞬态工况排放测量的意义及发展现状,同时提出了一种瞬态排放间接测量试验方案及其数据修正方法.选取两种搭载电控燃油喷射汽油机的汽车进行冷起动及加速-滑行组合工况的HC和CO排放参数测试.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了影响瞬态排放的主要因素.
本文利用等效热力系统法,较好地解决了涡流室式柴油机变工况下主、副燃烧室间连接通道处流量系数的瞬态值计算问题,并首次提出了流量系数在上止点附近的双峰规律,并就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利用小型循环流化床研究了200-400℃的中温干法烟气脱硫过程,通过分析脱硫产物,揭示了烟气中CO及NO对脱硫过程的影响规律及机理.CO在反应温度大于300℃后将对脱硫过程有显著的抑制作用;NOx则通过生成中间产物Ca(NO)而减少CaCO和CaSO的生成量来促进脱硫反应,同时也会改善反应的气相扩散条件.但这种促进作用随随温度升高而减弱,至350℃以上基本消失.
火灾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对CO、CO研究较多,但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它们的释放过程和机理.本文利用国际现有数据研究分析了小尺度火灾中CO、CO释放特性,特别是通风量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衡量有毒物质危害性的两个特征参数——关键时间和临界条件,从而将释放规律与材料选择和实际火灾中人员的逃生过程建立起直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