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化的发生、传承与变化是一个区域文化生态关系共生的结果,恩施地处武陵山的东北边沿,聚集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是与汉族接壤的区域,其文化带有交融互渗
【机 构】
:
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民族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出 处】
: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的发生、传承与变化是一个区域文化生态关系共生的结果,恩施地处武陵山的东北边沿,聚集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是与汉族接壤的区域,其文化带有交融互渗的区域性特征.这种文化现象又体现在该地域内的公共艺术里,从其现存和现有的建筑、雕塑、戏曲、壁画、博物馆艺术品等公共艺术来看,恩施地区的公共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业的兴盛,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在公共艺术中以各种形式被重新发掘、复制、演绎、推广,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者积极作用,同时,唤醒了本地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内省.另一方面,在面对信息化、全球化、商品化、消费化的急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时,粗制乱造、伪民俗、伪文化、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无疑,来自两个方面的冲突,使恩施地区的公共艺术在传承本民族本地域文化中发生者极大的作用,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警醒着人们保持文化基因要素的内省力,以此,使民族文化在良性互动的生态空间里保持自身的规律前行.
其他文献
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数字影像艺术发展现状、存在价值以及大众创作数字影像艺术与职业艺术创作者的对比,深入研究数字影像艺术大众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其对主流艺术形
艺术人类学旨在从强调各种社会事象相关联的人类学视角,研究不同地域、文化、民族、种族的人所产生的无限丰富多样性的艺术.在其研究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一环.近年
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与转型时代,充分认识藏羌织绣手工艺文化资源以及在当今知识背景中的资源价值,结合田野踏查、个案研究、实证实践等方法途径,分析社会转型下藏羌织绣手工
红山文化的玉器与陶器一直是关于红山文化的考古学与艺术学相关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我国的考古界占据重要的地位,也被认为是探讨中国文化起源的重要结点,并且红山文化也被
在跨文化交融中,设计史和设计理论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有了多样的视角.基于艺术人类学的观念,本文聚集如下问题:从设计、跨文化和全球化的概念来看,如何构想设计人类学?本文
进入21世纪以后,有很多人学校毕业以后没有回到老家找工作,而是因为某些其他原因,慕名来到某个城市,扎根下来.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之内是有普遍性的,有“北漂”“横漂”,还有
如《楚辞·天问》的“冥昭瞢暗,谁能极之”所问,古代先民的宇宙观念尚处于对自然的不谢追问和对时空的深思冥想中.本文旨在从先秦时期先民的宇宙意识入手,对楚地具有宇宙图式
2016年前往河南省三门峡市南沟村进行调研,主要考察南沟剪纸的生存环境、创作群体、创作形式、色彩题材、民俗功能、产业化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就男人创作群体、黑色和染色剪纸
临洮民间造像是临洮地区多民族聚居格局下多元文化信仰的产物,是反映当地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形式,其所在的文化生态系统则成为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先决
师公面具是师公戏的法器之一,是壮族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表意符号,具有象征神祗、通灵媒介、屏蔽隐己的功能,映射着壮族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审美意识.师公戏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