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崔荣荣:浅析近代汉族民间刺绣的风格特点及其成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为例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lph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较多的江南、闽南、山东、山西、陕西、皖南、中原7个地方的涉及服装、饰品以及纺织品在内的2174件藏品为研究对象,从造型、色彩、工艺、纹样、材料、装饰布局六个方面总结近代汉族民间刺绣的风格特点,从经济文化背景、民俗文化、儒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与真善美思想五个方面结合人类学分析刺绣特点的形成,为民间刺绣的传承以及在现代服饰产业中的应用奠定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赣南宁都中村傩舞,是以祈福纳吉为目的、以戴面具为搬演特征的请神敬祖的民间祭祀仪式活动,它原始蛮赫、古朴粗犷、娱人娱神,是赣南客家地区唯一发现的傩文化遗产.宁都中村傩舞蕴藏着包括民俗、艺术、宗教等广泛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折射出客家人民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是积淀厚重的客家传统文化宝库.本文主要通过对宁都中村傩舞的实地考察,着重对其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进行解读,并对其在现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发展提
象脚鼓广泛分布在云南省的不同民族和周边国家在南亚及东南亚广泛流传.就象脚鼓在我国不同民族的现状来分析,无论是人鼓合一的鼓舞还是作为主要道具、演奏乐器的鼓乐,都俨然成了不同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象脚鼓而言,无论是鼓乐、鼓舞还是象脚鼓的制作工艺,都是民族民间文化灿烂的艺术瑰宝.有关象脚鼓的记载最早是明代李思聪与钱古训的《百夷传》,具有悠久的历史.傣族的象脚鼓舞已被列入非物质文
汉画像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汉代人幻想的死后世界的图像显现,从中不仅可以窥见汉代人的世俗生活及乐舞形式,更能感悟出他们精神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其中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尤为透彻。研究汉画像舞蹈首先是属于图像学的研究范畴,笔者选定的了审美这个出口。从研究汉画像图像为入口,探析道家和道教思想对汉画像审美意识上的渗透,并最终在这种宗教性的审美意识的关照下回归到汉画像舞蹈身体语言的审美问题上来。在这条路
云南26个族在长期发展中因彼此之间的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构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密切关联,其生产生活中的传统舞蹈丰富多彩,互为影响渗透、互为吸收借鉴,形成了多民族舞蹈文化交融的特殊格局.本文以嵩明花灯歌舞为例,分析了这一跨民族传统舞蹈的历史足迹和文化创新:从多种并存到一种为主、从民间"官"办到"政府"公办、从村民自娱自乐到国际共庆、从内容不变到形式多样、从汉民族独享到多民族共跳、从原先的自娱自乐、口
乳源瑶族刺绣中一个重要的走兽形纹装饰纹样的来源及象征意义一直众说纷纭,基于视觉思维、艺术符号学理论,笔者尝试将各创造象征观点进行视觉造型对比分析,从视觉造型上探寻瑶族先民创造设计该纹样的象征意义,进而厘清其模糊的符号语义,重新审视其传达的符号性特征.
大连庄河剪纸是创作者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和爱好而创作的,随着人们对剪纸认识的提高,可以在很多场合下美化生活,进而推及到其他人的使用、欣赏与收藏.创作者将身边的事、当地风俗民情、城市风貌、新农村建设等事象通过剪纸形式向人们展示,体现了民间最淳朴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任何一种民间美术种类在发展过程中都体现出一定的艺术特征,庄河剪纸作品也是如此,创作者将现实中所观察到的事象与传统的题材凭着感情和直观印
清末至民国时期,四川北部地区人口的稳定增长和丝棉、盐等贸易的相对繁荣,使得乡村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乡土建筑遗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展开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等,乡村传统乡土建筑逐渐消失被遗忘.试图通过对清末民初川北地区乡土建筑的考察研究,更深入地认识乡土历史和乡土文化.南部宋家大院的空间布局及审美特征在川北民居中极具代表性。作为依血缘而来的小型亲属组织的聚居地,它的建造直
海南岛的黎族传统织锦技术早在春秋时期就久负盛名,是我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宋代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已经领先于中原地区.黎族是没有语言的民族,因此黎族妇女将他们的生活和向往都记录在他们的黎锦作品当中.本文就海南黎族传统织锦的纹饰以及色彩做着重论述.黎族传统纹饰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主要以几何图形的表现形式为主,用点线面去表现抽象的装饰与具象的形体.色彩具有具有黎族独特的审美标准,稳重中带有浓烈的
高山汉传统女裤是广西的特殊汉族高山汉人的典型下装,其结构与工艺不仅蕴涵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是汉族女裤的精神延续,是我国特殊汉族服饰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高山汉女裤的裁剪和缝制工艺的分析,及其与汉族传统女裤缝制工艺的比较可得出高山汉女裤明显传承了中原汉族服饰的传统特征,保持了宽松肥大的古风,同时又根据其自身的生活特点进行调整和变化,使其更加适于生产、生活.这体现了高山汉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有限的物质
云南省西盟佤族佤族服饰一直以来以传统手工方式制作并形成一定形制,但由于现代服装工业涌入,原本十分脆弱的佤族传统服装收到了严峻的挑战并发生了演变.本文通过对当地佤族聚集地实地调研,广泛的了解了当地佤族人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了西盟地区佤族女装的演变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