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两种“华夷观”的对峙、成因及其影响

来源 :第二届西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lw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是“华夷之辨”观念最为凸显的朝代之一.多元的文化政策、不同的南北学术、差异的种族制度等,使得有元一代恪守“华夷大防”与突破“华夷大防”成为两种并行不悖的华夷观.两种华夷观在根本上都不以地域、血缘为标准,而是以守护和捍卫华夏文化为旨归,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夷狄具有获取正统地位的身份和资格.而在“华夷之辨”上,元代统治者在思想上则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在行动上时断时续、并不彻底地贯彻“用夏变夷”的策略,形成元代所特有的“南北不同、政冷民热”的华夷观特质,造就元代从统治者到士人分裂、纠结和矛盾的心理,为元代政权的早亡埋下伏笔.
其他文献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推动新丝绸之路战略,需要语言、文化的交流,为促进经济建设铺路架桥,孔子学院所做的工作就是这其中的代表.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技术促进新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文化交流,是一个亟待突破的问题.本文借此,给出一个以新媒体技术和高科技文化产品如何服务新丝绸之路范例.
文化交流是人心相通的钥匙,只有搞好文化交流,交流双方人民的心灵才能真正相通,交流才更有意义,才会持久.文化交流又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交流既可以丰富交流双方的文化内涵,又可以开拓思路,加快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更是经济交流的上层建筑,所以必须有效加强.新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有必要首先宣传孔子的思想,具体就是宣传《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相关语录.
唐代国际交流频繁并对异族风物多所延纳并容,美国汉学家谢弗所著的《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一书中就记载了18类170余种唐朝的外来物品,其中所涉及的唐代诗人诗歌中的外来风物以李贺最为突出.李贺诗歌中大量描写了唐代外来风物诸如胡床、胡乐、香料、毛毯、丝织品等.李贺诗歌中大量描写外来文明缘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李贺处于特定的历史时代而产生了猎奇和追忆盛世繁华的心态;二是李贺苦闷的心理造就了他对
上古义渠国故地位于今甘肃庆阳,是汉后古丝绸之路东段北线的必经之地.义渠族与周王朝及秦国的交往长达千年,《逸周书》所载义渠向周成王献纳兹白贡品之事和《山海经》中的驳马神话,同源于义渠人关于驳马的传说.这种外形似马、能食虎豹的怪兽,由于毛色黑白错杂,或名兹白,或名驳马,是西部畜牧民族出于生活经验的想象.《山海经》中的马形精灵、山神以及西汉时期“马生水中”的神话,都出自畜牧业发达的地区.义渠文化得以东传
“一带一路”的战略选择,三共: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实践机制.三体: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文化路径,打造多元文化产品,开展国际文化贸易,推动丝路文化繁荣。
回鹘路是唐代贾耽在《贾耽四道记》中所载的七条对外交往的道路之一,是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杨圣敏在《回纥史》中认为回纥路不是一条,而是指回纥和周边各族之间的交往的通道,是很多通道的统称.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回鹘路的开通时间、具体走向等内容进行粗浅分析,不足之处敬请前辈学者批评指正.
一个博物馆的发展壮大,不仅在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而且在于藏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品牌培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自1997年秦封泥精品收藏入馆,到2012年秦封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自2013年初组织制定秦封泥系列活动方案,到2014秦封泥特展策划举办,再到2015年秦封泥文物等级鉴定,再到2017年5月秦封泥“三大成果”的发布.二十年来围绕秦封泥文化开展的公众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博物馆
日本的丝绸之路情结由来已久,从民众到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关注之高令人咋舌.这主要源于日本人的一种对自身文化追根溯源的心理.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初,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大多对此持抵触反对态度.随着“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日本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转变了态度,日本政府也开始认真权衡参与的可能性.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由于日本对丝绸之路的重视,日本很多高校很早就开始教授和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
“中国形象”能否给受众带来愉悦感,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国崛起的形象能否得到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在心理上的认同.无论是“他塑”的中国形象,还是“自塑”的中国形象,如果能带给观众审美的愉悦,那么就意味着在情感上、心理上得到了认可,在审美的精神追求上能够达成共识.也就是说,中国形象之美不应仅体现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更应以精神气格之美俘获人心.从本性上来说,人是乐于追求美的.所以,具有审美意蕴的国家形象是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很早时候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与中亚、西亚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往来.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生动记述着西周到春秋时期炎黄子孙生产、生活的图景,其间即存有华夏民族与域外民族曾进行交流往来的痕迹,这是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学书写的典型代表,是华夏早期文明及交流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