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令其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并终身坚持下去是我们应极力促使的。然人"好静恶动",且由于体育运动之初对身体层面的磨练,往往使锻炼者难以养成长时间、持之以恒的锻炼习惯。为解决青少年"日日不辍"锻炼的问题,以促使其运动乐趣的形成为切入点,通过探讨不同技能类型的运动项目练习对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形成,进而调查分析出其对青少年锻炼坚持的影响。最终使青少年在形成运动乐趣的指引下参与体育锻炼,最大值发挥其运动积极性,实现终身体育。研究方法:从某中学初二年级中随机抽三个班,每班人数分别为34、35、30人,共99人。其中男生分别为15、19、17人,女生分别为19、16、13人,男女比例基本一致。以班为单位,分为三个干预小组,第一组进行以闭环式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活动,第二组进行以开放式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活动,第三组进行闭环式和开放式运动教学活动。研究方法按其进程主要分为以下三项:1、量表测量。运用量表在实验前后对干预对象进行测试。主要采用的是Kendziersi&Decarlo所编制的《Physical Activity Enjoyment Scale(运动乐趣、体育活动愉悦感量表)》,即PACES量表,其中量表的具体内容则是参考国内学者叶丽琴等所修订的中文化之运动乐趣表。2、干预实验。干预时间为8周,以校内体育课教学的形式进行干预。运动干预方案中涉及的4个因素分别为运动频率、运动强度、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项目。本研究确定了三套干预方案,均在以上4个因素的控制范围之下。其中,各组的运动频率为每周2次;运动强度控制在(220-年龄)×(40%—80%)范围内,平均心率保持在120次/min以上;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40-45min;其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容易控制强度、能长时间持续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活动。第一组的运动项目为健美操,主要以规定套路教学为主;第二组的运动项目为足球,以组织足球游戏为主,另外课堂中不包含基本足球技能的教学;第三组则穿插、融合了开放式运动技能和闭环式运动技能的教学,运动项目为羽毛球,基本技能教学与组织课堂比赛交替进行。且在干预前进行7-10min的热身活动,干预后安排3-5min的放松活动。3、追踪调查。干预结束后进行6个月(3次)追踪调查。每2个月对干预对象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具体情况。研究结果:1、运动乐趣量表测量结果。干预前,三组间的PACES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在社会互动、身体活动与运动技能学习维度中足球组的PACES量表得分高于羽毛球组和健美操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各组内的学生PACES量表得分都高于干预前水平,其中除体育人文知识教育维度外,足球、羽毛球组干预前后在另三个维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足球组中男生在社会互动维度的得分于干预前后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锻炼坚持问卷结果。实验干预2月后的问卷结果:三组学生大部分保持着良好的运动习惯,各组学生中每周能进行3次以上体育活动的百分比分别为60.2%、78.1%、65.8%,且其进行运动的时间集中于30min以上。实验干预4月后的问卷结果:健美操组有48.0%保持每周3次以上体育活动,足球和羽毛球组则分别有72.9%、63.6%保持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实验干预6月后的问卷结果:各组参与体育活动的频数均有所减少,健美操组、足球组和羽毛球组每周能进行3次以上体育活动百分比分别为32.0%、67.7%、59.22%。3、锻炼坚持访谈结果。健美操组家长表示:孩子在实验干预初期,学习的积极性较大,回家后会进行30-60min的自主练习,而随着技能掌握熟练度的提高,其积极性逐渐降低,在实验干预后的半年内较少进行相关技能或活动的练习与锻炼;足球组家长表示:孩子在放学后的体育锻炼情绪高涨,每周末会有1-2次的中强度室外运动;部分因缺乏运动场所等原因而不能进行室外运动的孩子,其意欲参与运动的想法也较为强烈。羽毛球组家长表示:孩子自主锻炼的次数增加,且会主动邀请父母共同参与锻炼。研究结论:1、足球组与羽毛球组运动干预前后运动乐趣的形成程度及锻炼坚持的持续性明显优于健美操组,即以开放式运动技能为主的运动干预对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形成明显优于单一的闭环式运动干预。由于其能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内在动机,其干预效果表现出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2、仅依靠单一形式的运动干预去促进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形成难以实现,应采用多种不同形式运动优势互补的干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