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实现农业循环的重要途径.同时植物根系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件和具有维持植物营养和水分的供应功能.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质,不仅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水分、空气和微生物,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秸秆还田可显著改善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质量.根系是充当环境对与作物生长之间的桥梁,进而为作物吸收,利用提供有效途径.植物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或介
【机 构】
: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出 处】
:
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实现农业循环的重要途径.同时植物根系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件和具有维持植物营养和水分的供应功能.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质,不仅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水分、空气和微生物,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秸秆还田可显著改善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质量.根系是充当环境对与作物生长之间的桥梁,进而为作物吸收,利用提供有效途径.植物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或介质中汲取水分与养分,因此水分与养分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土壤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根系的生长状况,例如根系的分布、根系体积与总表面积、根系活力等性状,都可能影响到根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养分向根系表面的迁移.因此,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及产量对指导玉米生产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东北是中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但多年浅旋耕导致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有机质下降等耕层障碍问题,耕层障碍是限制春玉米增产的重要因素.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显著作用.玉米根系生长对土壤结构和水肥状况响应敏感,对春玉米产量有重要影响.
由于长期春季浅旋耕作业,造成东北春玉米区土壤结构退化,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玉米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采用适宜的耕作方式,确保东北春玉米高产稳产显得尤为必要.前人研究表明,条带耕作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时具有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作物产量及品质等优点.但现有的条带耕作方式多将耕作措施作用于作物种植行,秸秆覆盖于种植行间.由于东北地区冬季低温,春季大风、少雨等气候条件,田间覆盖的秸秆腐解缓慢,严重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中国重要的粮经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河套地区由于地域宽广,地力分布不均匀,变化波动大,导致玉米的产量差异较大.同时,当地农业生产主要以小农机具连年实施单一耕作方式为主,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保水及保肥能力下降.前人研究表明,深耕可以打破犁地层,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提高地力.因此,本试验探究了深耕措施对河套平原不同地力水平的土壤理化特性与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采取适宜的深耕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二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已由过去的以食用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作饲料为主的粮、饲、经兼用作物.众所周知玉米90%-95%以上的干物质是由光合作用而形成的,而光合作用是作物干物质和籽粒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形成有机物多少直接决定着作物生物产量的高低.通过测定玉米形态和生理指标,探讨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
大庆市地处松嫩平原,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春季干旱少雨,风大,空气干燥,夏季气温剧烈升高,蒸发量大,由于春季升温快,加之大风天气较多,土壤失墒速度加快,历来春旱严重.传统垄作耕作是松嫩平原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中普遍应用的耕作方式.长期以来该方式导致农田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变硬、土壤养分不均衡,限制作物产量提高.研究探讨了旋耕垄作、旋耕平作、免耕及其与深松相互组合的方式,对土壤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减排和节能减排等研究己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而农业生态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10%-12%,其中30%的C02排放来自于农业投入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IPCC提出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是减缓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的主要机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近89%.土壤轮耕可有效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因此通过研究轮耕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综合增温潜势的长期
吉林省不仅是中国玉米主产区,也是中国花生产业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玉米/花生间作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产力,而且符合中国对种植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要求.但是,不同间作模式会对玉米和花期花生的资源竞争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玉米和花生的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本研究设置不同的玉米/花生间作模式,通过对玉米和花生产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以及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探讨适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普及和应用,地膜残留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地膜残留导致自然水和土壤毛管水的渗透受阻,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孔隙度下降,通透性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土壤中残膜导致作物出苗慢,缺苗断垄现象严重;满地散落、漫天飞舞的残膜造成"视觉污染"等.因此,加强农田残膜特点研究,采取措施减少地膜污染带来的危害已经刻不容缓.连续覆膜地块地膜残留污染十分严重,土壤中平均残留量高
玉米是重要的粮、经、饲、能源作物,黑龙江省是中国的主要玉米产区之一,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玉米生产效益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栽培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玉米单产的提高主要依靠于种植密度的增加.然而种植密度的增加导致冠层结构恶化,受密度胁迫植株生育后期易发生郁蔽,个体间竞争加剧,营养变差,引起倒伏,资源生产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针对以上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宽窄行种植和
砂姜黑土在黄淮海平原南部分布广泛,面积370万公顷左右,是主要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砂姜黑土具有干坚实,湿粘闭,胀缩强,耕期短,僵块多,结构差等特点,加之有机质含量低,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黄淮海平原南部的主要种植制度是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生产上普遍以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作为耕作方式.因此,砂姜黑土存在的耕层"浅、实、少"问题尤其严重,严重阻碍了作物作物根系的深层分布和水肥吸收功能.因此,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