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区域的风景园林设计途径

来源 :明日的风景园林学国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d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需要风景园林行业给予欠发达区域和弱势群体更多关注的时代.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张以及环境危机的矛盾加剧,这些地区和群体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威胁.首先分析了欠发达区域的环境概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其次研究了国外欠发达区域环境改善相关的风景园林设计实践案例,最后提出了针对欠发达区域环境改善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和途径.
其他文献
城市化背景下,旧城区景观日趋衰落,城市集体记忆正在消失.基于有机更新的思想,避免给满负荷运作中的旧城造成干扰,一种微力度小幅度改善景观设计研究为旧区有机更新提供了方法途径.这不是一种单纯追求美而忽略功能的大拆大建式的建造方式,相反,这是一个注重现场公众参与,多利益相关方协调的开放式设计过程,亦是大众式的为平民所服务的设计模式.设计过程所形成的设计知识,结合量化指标,构成有一定普适意义的、可指导实操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今天,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如何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成为其能否被继承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中国传统园林中具有极高造诣的植物种植艺术在如今一味追求"绿量",忽视民族特性的人居环境建设中,无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艺术,对人居环境建设进行重新思考,意在协助传统文化与当代人居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化发展.
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美的感受不一样,构建景观的能力和方式也不同.宋元时期在江南地区生活的文人士大夫依赖当地的水、竹生态,通过对庭竹、盆竹的欣赏和培育,以及竹画等方式,积极地创作出以竹为审美对象的园林生境,这个传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物质和精神来源.
在农本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中国,水利工程一向都是皇家重要的兴农措施,清乾隆十四年对京西水利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使北京城的水系连通,增加了北京城的城市供水量,同时兴农惠农,达到涵养万民的目的.通过对水利的兴建,增加了水源,打通了水系,从而将西北郊造园活动推向了高峰.本文重在探索清代皇家园林建设与水利工程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大型皇家园林建设背后的经济拉动政策、惠民政策等独特的营造模式.论证了清代盛世园林
未来50年,随着城镇化推进,中国将有约5亿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并遗留下约过10万平方公里的乡村居民点用地.乡村的土地结构、产业形态、环境面貌将面临巨大变化.乡村环境重塑将是21世纪中国最大的弹性景观事件之一.能否籍此优化国土景观格局、修复乡村生态系统、提升乡村环境,将对中国未来乡村乃至国土面貌产生长远影响.在此历史进程中,风景园林应扮演何种角色?有怎样的对策?文章认为明日的风景园林应引领乡村环境重塑
Planning urban nature is part of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o better fit human needs and desires.In China, urban green space is the result of such human adaptation of natural en
东京首都圈市郊部武藏野杂木林是人工参与和自然而生的落叶树为主的次生林.以20世纪初期(明治)武藏野的杂木林的美被文人所认识讴歌为滥觞,杂木在现代日本的景观设计中已经广泛地被接受.武藏野杂木林具有人与自然长期共存的生态平衡.本文分析日本以东京为中心从上个世纪初萌芽开始逐步进入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后对杂木林在庭园以及景观设计中的认识和利用,并对其发展过程和设计施工的关联名家的思想的梳理和分析,希望给予同日
通过结合上海、横滨居留地的社会背景解明黄浦公园与山手公园在形成过程中的异同点,进而考察受外来影响所产生的东亚近代城市公园的形成机制.结论:1)2公园皆为外国居留民强要的产物,在营造前提条件上具有共性;2)自治行政体系上存在的差异使得2公园在营造机制上存在不同,具体反映在建园资金的来源、营造主体及管理机构上的差异.3)在造园形式上2公园存在共性,均以西洋造图形式为出发点,至19世纪末逐渐发展为与当地
济南奥体政务中心周边山体因大量采石,植被破坏严重.大型活动场馆及政府办公区的建设为周边山体带来了生态重生的契机,植被生态修复规划中通过对现状场地面临挑战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重生策略.规划设计中重点解决空间布局与生态技术两大层面的问题.空间布局从海拔、光照、湿度等限制因素出发,划分了不同类型种植区域的群落布置方式;生态技术层面上提出了不同类型开采断崖及斜坡处的生态恢复措施.
事件型纪念景观是纪念历史事件的场所,其空间势必要表达一定的精神内涵,景观设计师则需要借助一定手段让纪念主体感知和解读这些精神,设计师通常采用叙事性手法来塑造纪念主体的情感.本文以近现代景观史上优秀纪念性景观案例为例,分析了场景再现、隐喻、象征、留白、对比等手法如何建立纪念主体和纪念对象的情感连接,引起纪念主体的情感共鸣,并总结了各种手法在纪念主体、纪念对象、空间序列、表达方式、纪念主体参与性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