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爱情已成为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不少研究者通过ERP(事件相关电位)、生理多导仪,以及fMRI(功能磁共振)等技术对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通常采用的实验范式是,给恋爱中的被试观看伴侣的图片,记录并分析被试的神经生理数据。除了意识以上的爱情,也有一项研究考察了无意识下的爱情的神经机制。但是该研究只是通过后向掩蔽(backward masking)和阂下启动的范式,以伴侣的名字或爱好名词为材料,间接地考察了无意识爱情的神经机制。本研究则采用目前常用的CFS(持续闪现抑制)范式去创设无意识状态,以被试伴侣的图片为材料,直接探讨无意识爱情的神经电生理机制。实验首先通过通常采用的激情爱情量表(passionate lovescale,PLS)筛选被试,选取正处于热恋期的被试。然后,统一采集被试本人、被试伴侣以及一位普通异性朋友的照片,后期处理成统一格式后作为实验材料。刺激材料包括四类图片,被试本人、伴侣、普通朋友以及一位同性陌生人的图片(不同被试互为陌生人对照条件)。实验中,四类图片被随机重复呈现给被试的非优势眼,优势眼呈现持续闪现的蒙德里安(Mondrian)噪声。由于静态呈现的刺激图片处于动态闪现的噪声的抑制之下,被试无法知觉到图片的存在,看到的只是持续闪现的噪声刺激。被试被要求完成一个无关的探测任务,即看到屏幕中央的注视点由十字变成叉号就按键反应,被试完成任务的同时记录被试的ERP数据。少数试次(trial)中,被试能够看到图片的部分轮廓或五官信息突破抑制进入意识,这部分数据不予分析,实验只分析四类图片的无意识ERP数据。结果发现,在LPC(晚期正成分)上,被试本人和伴侣所诱发的波形振幅显著大于普通朋友和陌生人的振幅。被试本人和伴侣之间,以及陌生人和普通朋友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无意识条件下,热恋期的爱情也能够得到表征。这也说明,人类的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即便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检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