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技术与我国油脂工业的发展--兼论玉米胚芽制油自动化

来源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yao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油脂自动化的范围、特点、基本状况和近年玉米胚芽制油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展示了工艺设计人员与自动化技术人员在设计、管理中的作用与配合。详细分析了自动化在脱臭、碱炼、脱色时的作用,对比自动化前后的差别。
其他文献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花生油中TFA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确定试验仪器,试验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可靠检测出花生油中TFA的含量,同时介绍了影响分离效果的几大因素。
我国特种食用油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本文对有利于缓解我国油脂短缺的品种及尚待大力开发的品种进行了阐述;对具有特殊医药保健价值的珍稀品种从脂肪酸分类角度分析其开发利用前景,涉及食用油资源品种20多个。
油脂改性主要包括分提、氢化及酯交换3种方法。主要对这3种油脂改性技术的起源、分类、各自的优劣性以及目前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这3种改性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结果认为:由于干法分提是物理改性过程,生产中无反式脂肪酸生成、无催化剂污染,因而其应用前景广阔;而针对油脂氢化过程的反式脂肪酸问题,今后将重点开发具有高活性、低反式脂肪酸、低消耗的催化剂体系;随着酶技术的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磷脂酰丝氨酸具有预防老年痴呆症、改善记忆力等功能。但是天然存在的磷脂酰丝氨酸很少,所以提取工艺繁杂、并且产品安全性受到人们质疑。生物酶法制备磷脂酰丝氨酸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产品质量好等优点。故近年来利用酶法合成磷脂酰丝氨酸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从用于制备磷脂酰丝氨酸的磷脂酶D和反应体系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生物酶法制备磷脂酰丝氨酸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指出开发稳定高效的磷脂酶D产品
本文利用低场脉冲核磁共振仪和偏振光显微镜、粉末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分别对棕榈油基混合体系的相容性以及乳化剂种类对以此为基料油制备的人造奶油结晶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混料回归设计的1号(POs∶PMF∶PKO,0.8∶0.1∶0.1)、4号(POs∶PMF∶PKO,0.45∶0.45∶0.1)配方相容性最好,6号(POs∶PMF∶PKO,0.1∶0.45∶0.45)配方出现严重共晶现象
本文以多种度数棕桐油和大豆油、菜籽油为原料调和油进行冷冻性研究,开发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的调和油以及其在辣椒酱中的应用。我们将通过冷冻试验的调和油,制作成辣椒酱放入低温环境下进一步研究其储藏凝固性。通过研究与辣椒酱制作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分析,确定了辣椒酱配方:混合植物油47%、辣椒粉13%、白砂糖1%、酱油2%、味精1%、辣椒酱33%、食盐1%、大蒜1%及生姜1%。
选用一级芝麻油为原料,分析了3种包装材料和两种贮存条件对芝麻油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塑料瓶包装的芝麻油在40℃和60℃下,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最大。
对预处理车间仁壳分离设备、平板干燥机和除尘系统等进行一系列改进,萃取车间采用一台箱式拖链萃取器,并采用特殊密封结构的泵和先进的低温盘式干燥机以及调质器等,组成了一种新型的低温棉籽脱酚蛋白加工工艺,提高了棉籽加工产量和棉籽利用率。低温棉籽脱酚蛋白加工中工业己烷和甲醇消耗量≤15kg/t蛋白(≤6kg/t料),低温棉籽脱酚蛋白中棉酚含量≤0.04%,蛋白≥50%,干基残油≤1.0%,提高了低温棉籽脱酚
本文在微波辅助条件下,采用碱性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制备活性多肽。选取水解度作为考察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微波预处理最佳条件为:微波温度70℃、功率600w、时间4min。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碱性蛋白酶酶解大豆分离蛋白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方差分析得出最优条件为:微波温度60℃,功率500W,底物浓度6%。酶底物比7%,时间12min,此条件下多肽含量可达11mg/mL。最后测定了最
首先确定油厂自动化整体设计思想,从每个车间或工段不同的功能对自动化控制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原粮接受、储存、车间生产、粕库、油库、消防及生产和设备维修管理等。投入自动化系统要实用,选择合适的现场仪表,减少人工而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得率,减少故障率,避免因人行为不同导致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