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主要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也是海拉尔盆地提交油气储量的主战场,接下来一段时期仍是海拉尔盆地勘探主要领域。断陷盆地不同构造幕控制了层序地层充填演化,同沉积断裂坡折带控制着古地貌发育,进而控制着物源方向及沉积扇体的展布方向。随着三维地震资料的深入应用,构造对沉积控制作用的分析成为了近年来沉积盆地分析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大量实际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构造特征、原型盆地特征、层序和沉积充填特征等研究为基础,解剖同沉积构造样式,不同构造带层序构成样式,以及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作用的响应特征,即分析构造活动对层序地层沉积充填过程的控制作用,结合烃源岩和储层展布,解剖重点地区的油藏类型,分析构造与沉积的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建立油气成藏模式,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陆相断陷盆地构造层序沉积分析应用于勘探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研究取得的以下几方面主要成果认识:1.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特征及盆地原型恢复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共发生了三次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分别为南屯组末期、伊敏组末期及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纵向上分为三大构造层:断陷期构造层、断坳转换期构造层、坳陷期构造层。明确了复式断陷形成机制为多个同期小型箕状断陷拼合、不同期次的断陷叠合,最终形成受北东-北东东向低角度伸展控陷断裂系统控制的多凸多凹的“复式箕状断陷”。断陷期北东东向断层控制构造带的雏形和有效烃源岩分布,油气沿着早期北东东向控陷断层向高点富集,反向断层形成的古构造及与古构造相关的斜坡区是油气最有利的富集区带。2.运用层序地层学等时地层精细对比技术,在三级层序格架内部对乌尔逊-贝尔凹陷地层进行精细四级层序地层对比,发现贝尔凹陷存在一套特殊的“含钙泥岩层”,该层为暗色泥岩与钙质泥岩、泥灰岩、油页岩互层。南一段“含钙泥岩层”,是全盆地重要的地层对比标志层和优质烃源岩层,据此将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组细分为8个四级层序(砂层组),明确了南一段6砂组是主力含油层。3.创建沉积充填演化模式发现,乌尔逊-贝尔凹陷不同构造幕控制了沉积充填演化,断陷期北东东向控陷断层控制沉积体系展布,近长轴物源扇三角洲和辫状河前缘砂体是南一段形成规模储量的决定性因素。乌尔逊-贝尔凹陷沉积充填发育初始裂陷期浅湖盆层序、强烈裂陷期半深湖-深湖盆层序及断坳期浅湖盆层序。主要目的层南屯组沉积时期为强烈裂陷期,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南一段6砂组沉积时期为强烈裂陷的早期,控陷断层活动相对较弱,湖盆分布较广,水体浅,形成泛盆浅水沉积,近长轴方向形成长源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前缘相带发育,分选好,物性好,形成大规模优质储层。统计表明,南屯组绝大部分的储量均位于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中。4.受控于多旋回幕式构造作用,同沉积断裂坡折带具有多种组合样式,不同的组合样式具有不同的构造古地貌特征,从而控制砂体的分布样式。根据同沉积断裂发育特征及组合样式,在乌尔逊-贝尔凹陷识别出帚状、叉状、平行断阶状、喇叭状等4种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形成湖盆内错综复杂的构造古地貌及断裂坡折带,控制着湖盆内扇体水系入口和砂体分散路径。不同类型坡折带对近源短轴物源多期扇体分布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控制着砂体的卸载场所、规模及走向,为多类型油藏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调节洼槽间的近源二级转换带控砂,在古构造斜坡部位配合调节断裂带可形成近长轴展布的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为形成规模油藏提供了有利的储层条件。5.构造与沉积耦合作用形成了各个凹陷内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发育多个沉降沉积中心,各生油洼槽具有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构造与沉积耦合对烃源岩、圈闭分布及储盖组合的控制决定了油气分布具有以洼槽为中心的多个运聚单元。发育多个主烃源灶区,为油气藏形成提供了丰富、优质的资源基础,烃源层生成油气通过砂体、断裂或不整合等向周边各类型圈闭运聚。凹陷内构造、岩性等多种油藏类型共生存在,形成了叠加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6.深化了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认识,构造与沉积耦合决定了不同构造带具有不同的油藏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构建了构造与沉积耦合控制油气成藏的3种模式:即复式箕状断陷凹中隆起带成藏模式;大型缓坡断阶带成藏模式;深小稳定洼槽型成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