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复种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z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09年-2011年在双季稻田研究了不同复种方式(紫云英+双季稻ZDD,油菜+双季稻YDD,冬闲+双季稻XDD)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紫云英+双季稻处理产量最高,处理间差异主要是因为有效穗不同.年份间相同处理产量差异较大,可能是两年温度相差较大所致.两年四季的平均产量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2)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早晚稻每公顷有效穗ZDD>YDD>XDD,且早稻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同处理每穗粒数晚稻显著高于早稻,而处理间相差不是很大;相同处理千粒重早稻显著高于晚稻,而处理间相差较小,,.3)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移栽后10天不同复种方式的茎蘖数差异不大,从第11天开始,ZDD处理分蘖速度加快,茎蘖数高于其他处理,分蘖到达高峰期的时间ZDD较慢,主要是因为紫云英翻耕腐解后对水稻吸收养分有利且分蘖后期养分供应充足;早稻和晚稻有所不同,不论是哪种复种方式晚稻的分蘖速度明显比早稻快,可能是因为晚稻分蘖时期温度高,土壤供应养分能力强的原因.4)不同处理早、晚稻成熟期根系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时期,水稻根系干重总量呈现ZDD>YDD>XDD,说明与对照相比,紫云英翻耕、油菜种植有利于根系的生长.根系在土壤层次0-Scm、5-10cm、10-20cm的分布,不同复种方式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水稻根系在0-5cm和5-10cm分布较多,占根系总量的90%以上,但10-20cm根系较少,与前两者差异较大.年度间水稻根系在各层次的分配规律相近,但总干重2011年均高于2010年,可能与2011年气温相对偏高有关.5)不同复种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较大影响,与试验前相比,ZDD处理种植l季后开始增加,YDD处理从种植2季后开始增加,而XDD处理含量降低,经过2年4季水稻种植,三种复种方式中ZDD增加0.1g/kg,YDD增加0.02g/kg;而XDD处理减少0.03k/kg,且ZDD、YDD和XDD差异达显著水平.6)结果说明紫云英翻耕、油菜种植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积累,XDD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不大,可能与稻草还田有关.7)不同复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哪种复种方式0-Scm土层的三种微生物数量均高于5-10、10-20cm土层,三种土壤微生物中,细菌的数量最大,真菌最少,三种复种方式细菌数量HDD>YDD>XDD,真菌数量量YDD>ZDD>XDD,而放线菌为XDD>ZDD>YDD.5-10cm、 10-20cm三个复种方式土层细菌量差异显著;真菌0-5cm土层以YDD最高,其次为ZDD,三者之间差异显著,5-10、 10-20cm土层YDD、ZDD与XDD差异显著,5-10cm土层YDD最低,l0-20cm土层ZDD最高.种植两年(4季)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较前一年增加,各处理间规律与前一年基本相同,随着复种时间的延长,生物总量均有增加,这可能与稻草还田有关,也说明翻压紫云英对细菌数量增加有利,油菜种植对真菌数量有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凉攀地区植烟土壤有效Mo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区域烤烟生产中土壤养分管理及精确施微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凉攀烟区土壤有效Mo含量变化范围在0.01~2.26 mg/kg之间,平均值为0.23 mg/kg;其中,西昌市境内土壤有效Mo平均含量最低(0.14mg/kg),而米易县有效Mo平均含量最高(0.31 mg/kg);冲积土和水稻土缺钼的比
用田间试验分别在三种化肥用量(N∶P2O5∶K2O∶0-0-0;105-45-60和210-90-120)下研究不施秸秆、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和秸秆堆肥还田三种方式共15个处理对砂姜黑土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化肥和秸秆堆肥养分利用率及小麦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一季小麦秸秆不论是直接还田还是堆肥还田对当季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但利用秸秆堆肥将秸秆还田量增加到一季作物秸秆量的20倍时(20CP),则可使土壤有机
以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水发酵的沼液作为有机肥,研究其对土壤质量及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设置6个沼液用量的盆栽试验处理,以小白菜为试验植物.结果表明,各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的pH,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K含量均与沼液的施用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8、0.637、0.710(P<0.01=;各处理的速效磷含量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重金属等有害元素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内,本试验设计中沼液最高
本文采用土壤基施,研究硒对紫花苜蓿生长、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优质高产的富硒首蓓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硒肥用量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硒可提高紫花苜蓿产量、株高、叶茎比,促进紫花首蓿生长,以施硒0.45 kg hm-2效果最好.同时施硒提高了紫花苜蓿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降低了粗纤维含量,以施硒量0.45 kg hm-2效果
氨分子是氨氧化细菌生长的底物,而环境中的氨分子浓度随着pH的降低呈指数式下降.一般情况下,当土壤pH<5.5,土壤中的氨分子浓度通常在nM水平,不足以支持氨氧化细菌的生长(底物利用阈值1.9μM).通过尿素的水解作为氨的来源进行氨氧化作用已经被提出是氨氧化细菌(AOB)适应酸性环境的一种机制.而最近分离到的氨氧化古菌Nitrososphaera viennensis具有脲酶基因,能够利用尿素生长,
高海拔高寒草甸土壤生态系统正经历着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气候变化,由于这些寒冷地区的微生物代谢活性主要受到温度的限制,因此对环境的扰动非常脆弱,对增温十分敏感.长期以来,增温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相比而言,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却不甚明了,也存在着争议,如:微生物是通过群落结构的改变还是生理功能的适应来应对气候变化;这种
为探讨不同土壤与作物系统农地施用氮肥对地下水氮素污染之潜量,本研究在农业生态系长期研究站,以非破坏性田间渗漏计进行2-3年田间渗漏监测,并收集分析表土以下一公尺深之渗漏水,以了解不同土壤与作物系统在不同肥培管理下之氮素淋洗量.耕作系统包括(1)农试所嘉义分所荔枝原生种保存园与惯行农法果园;(2)嘉义分所溪口农场双期作水田与水旱轮作田;(3)台南场云林分场双期作水田与水旱轮作田;(4)名间不同农法之
水和肥料是作物生长的基础条件,然而,正是这两方面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传统的水溶性肥料利用率低,化肥损失严重并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相对贫乏,且分布不均,同时用水浪费很大,水的供需矛盾愈来愈突出。肥料和高吸水性树脂复合一体化研制保水型缓/控释肥料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起到节水增效的作用,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APSIM模型是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昆士兰州政府、昆士兰大学联合组成的农业生产系统组(APARU)开发研制,主要用于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过程以及农业系统管理的机理模型.APSIM模型以"作物-土壤"系统作为模拟核心、以土壤过程机理为研究重点,对作物生长、养分管理、水分管理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的农业生产的管理情景做出模拟,并提供经济效益分析和管理决策.APSIM是一个综合的农业生
在土壤系统的运行中,如果把土壤养分向环境的净输出再通过养分的形式归还土壤,则土壤养分可保持输入输出平衡.从施肥到作物收获这一过程,土壤系统运行中的氮素输入(IN)包括肥料氮(FN)、土壤初始氮(SN1)和自然输入氮(INN),氮素输出(ON)包括作物摄取氮(CN)、土壤期末氮(SN2)和自然输出氮(ONN),其中自然输入氮与自然输出氮指的是在不施肥的自然土壤中同样发生的土壤与环境间的氮素交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