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心雕龙》〈哀吊篇〉缕述哀体吊体之写作纲领与技巧,可归之文论.但是,〈哀吊篇〉用以品评名篇名作之理论本源,则为「人道见志」与「述道言治」之学,此当归之子学.易言之,文心〈哀吊篇〉述文论而据子学为本,堪称刘勰「文皮子骨」之论.细读〈哀吊篇〉,凡易学术数、文论之华实、情理、正论,以及子学「操业」与「身名」之课题皆有,〈哀吊篇〉乃子学与文论之跨界论述,悉备于一篇之内,用特表出之而加以细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哀吊篇〉缕述哀体吊体之写作纲领与技巧,可归之文论.但是,〈哀吊篇〉用以品评名篇名作之理论本源,则为「人道见志」与「述道言治」之学,此当归之子学.易言之,文心〈哀吊篇〉述文论而据子学为本,堪称刘勰「文皮子骨」之论.细读〈哀吊篇〉,凡易学术数、文论之华实、情理、正论,以及子学「操业」与「身名」之课题皆有,〈哀吊篇〉乃子学与文论之跨界论述,悉备于一篇之内,用特表出之而加以细读.
其他文献
现代女子问题在五四新文化风潮裹挟下得以全面展开,五四文学以极大热情参与了对这一问题的构建,产生了一批有关女子问题的叙事文本.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考察五四作家的女性观,追问五四新文学、文化的现代性诉求,并进一步了解五四女性的历史生存境遇.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它更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人”的解放的运动中,新文化人通过对晚清以来女子问题观念的整合和超越,站在科学和民主的思想立场上,进行了轰轰烈
南京大屠杀叙事的基本动因和姿态是"告诉世界"."告诉世界"的方式受民族立场、时代语境、作家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位置、态度与时代性的遇合,使得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显得繁复而歧异.抗战与冷战时期的小说围绕战争与男人展开,倾向从"大屠杀"的角度叙述日军暴行;新世纪的小说则围绕战争与女人展开,偏好从"强奸"角度构设故事.中国作家的大屠杀叙事存在整体民族主义和阶级、政党民族主义的区分;日本人的文本着意嘲弄、瓦解
奇,作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关键词具有某种异端色彩,从而与权力话语构成复杂的关系."奇"义演变至《文心雕龙》,作为孔子追随者的刘勰凭借对"奇、正、诡"的辨异及语用,表明他的"坚定":试图用一部"体大思精"的文论著作来确立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与此同时,作为文学家的刘勰,面对"新、奇、异"的文学之美时,又表现出对文化秩序及话语权力的"游移".剖析刘勰的坚定与游移,不仅可以厘清"奇"关键词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奇妙
本文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阐释"文以载道"的内涵,认为"文"与"道"都具有本体性, "文"指原发于自然的"错画", "道"指原发于自然的对于宇宙人生规律的把握.不能将"道"简单地理解为具体的政治、唯心论与题材内容."文以载道"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政治学的建构,体现着文学对于生活的美好想象.强调文以载道,不是否定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文以载道只是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文化根性,有关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部分,还需要专门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后留学日本.归国后,参加政治活动多年,40岁后,才逐渐走上学术之路.著书十余种,三百多万字.一般讲来,徐复观主要是以思想家的身份为人们所熟识,但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也是用力颇深且成果卓著.他起初以治思想史为职志,后因缘巧合,在东海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时,无人愿意开设《文心雕龙》的课,只好
本文怀念了两位著名的文学学者,一位是复旦大学的王运熙先生,再一位是台北师大的王更生先生.他们都是著名的专家教授,是著作等身、桃李遍天下的大学问家.回忆了与两位学者的相识与相处,表达了对王更生先生的哀悼之情,和对二位学者学问卓拔、高洁品格的敬仰之情。
本文就《文心雕龙本义》所涉词义、句义未详的4处及无由可知的1处,运用书法学、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来解读。《文心雕龙本义》,是陈拱先生的一部巨作,其义理阐释部分异常引人入胜,然作者陈拱先生在该部巨著中写下了20余处"未详",使人对其严谨的治学态肃然起敬.笔者不揣浅陋,对《文心雕龙本义》中"政序相参"、"哀者偯也"等词义、句义"未详"之处详加考索,以期对理解《文心雕龙》原文本义提供参考.本文所解,与众家皆
千载弦歌谁继?岭海吾师道德学问皆烜赫;百年文囿斯承,连州学子词章文论俱生辉.这是作为学生的笔者献给邱师的挽联.本文分四部分,缅怀和追述了邱世友教授的事迹、介绍了为人慈祥和对学生的热爱,对先人和家国山川风物怀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难能可贵的“神存富贵,始轻黄金”精神。
对于刘勰的文学观念,多年来人们进行了不断的阐释。不过,就阐释中的观点来看,又可以基本上分为三类:即将刘勰的文学观念归之为儒家的,或者道家的,或者佛家的,由此也导致了互相间的争议。对于这些观点的片面之处,笔者已经做出过检讨,认为刘勰的文学观念完全是“自己”的,是尊重儒道释而不限于儒道释的。如果将之归结为儒道释中的任何一家,都是对刘勰的误读,同时也是将依附性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了刘勰。自然,在涉及到刘勰的
本文欲重探刘勰对《楚辞》的评述,主要是想由文献解读、概念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重新探勘《文心雕龙》中的《楚辞》论述.先将《楚辞》置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对〈辨骚〉篇进行诠释,并析论其在《文心雕龙》中之理论地位.再说明由对《楚辞》的析论被编入「文之枢纽」,影响了《文心雕龙》的理论架构及批评方法.在理论上,楚骚为儒经之衍变;但在实际批评上,刘勰却常使用以《楚辞》与《诗经》对举并扬的方法进行叙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