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产业扩散和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手段。本文建立一个包含地区效率差异和劳动力流动成本的两部门两地区模型,研究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扩散和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手段。本文建立一个包含地区效率差异和劳动力流动成本的两部门两地区模型,研究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的福利效应以及对城乡区域协调的影响。结论如下:(1)劳动力流动可以缩小城乡间和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但无助于缩小区域经济总量差距;产业扩散既可以缩小城乡间和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也可以缩小区域经济总量差距。在一定条件下,产业扩散和劳动力流动都可以实现居民福利的帕累托改进。(2)由于存在人口转移成本,即使欠发达地区产业生产率低,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散仍能提高社会总体整体福利。(3)当劳动力转移成本在个体间存在差异时,经济系统中会同时存在劳动力转移和产业扩散的情形,劳动力区际转移成本越低,转移到异地就业的劳动力数量越多。(4)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应选择就地城镇化还是异地城镇化道路,要综合考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移的成本,依据人口和产业的空间布局的趋势进行调整;在区域平衡政策中,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类政策并不存在内在逻辑冲突,不应将二者对立,而应同时推进。不同于传统的采用补贴等财政手段为基础的产业转移政策,本文提出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和产业转移成本,通过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消除市场分割等措施,让市场力量决定产业和劳动力的流向,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避免造成资源空间配置的扭曲。
其他文献
城市群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经济增长的极化与扩散作用发挥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要素集聚与扩散基础上形成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空间相
跨境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的重合部分,是我国目前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攻坚最困难的群体.在世界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下,跨境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问题成为一个新生态的民族问题.随
产业采取链式化转移与承接,取代掏空式转移,是实现空间视角下区域合作的一种可行模式。其具体表现是:以价值链为基础,按照纵向、横向价值链或不同地点,拆分产品各个价值段,实现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立模型,对"10+3"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的产业份额和福利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参与国的福利水平都有所提升,而没有参与自由贸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地抓住战略调整、结构布局契机,积极适应新常态,谋划新思路,破解新"瓶颈",促进新发展,进入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轨道.然而,一些城市或地区在
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源竞争,高校迫切需要更加重视构建有竞争力的招生策略。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营销中较为缺乏正确的招生营销理念与策略。本文在比较借鉴美国大学招生竞争情况
本文应用2004~ 2013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数据,从空间相关的视角对区域创新系统间知识溢出效应进行评价。在测度区域知识溢出效应指数基础上,将知识溢出效应纳入空间计量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存在显著的文化产业集聚现象.本文借助空间经济学的TP模型,改变假设条件后应用于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动力机制问题的分析.TP模型在
近半个世纪以来,空间统计和空间分析逐渐成为各学科领域,如矿业、农林业、地理学、经济学、医学和社会学等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引文空间软件CiteSpace对1990~2015年CNKI中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认识到当下中国经济的地理特征,非常符合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为空间经济学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研究素材,空间经济学研究热在中国持续发酵.韩国与中国自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