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杉醇是从短叶紫杉树皮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生物碱,其抗肿瘤活性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于1992年首次通过了美国FDA认证。在化学结构上紫杉醇是紫杉烷环的二萜类化合物,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装配和抑制微管解聚来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紫杉醇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对卵巢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胃癌、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头颈部肿瘤等也具有一定疗效。但紫杉醇常规用药过程中易发生过敏、骨髓抑制及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降低了其临床应用范围。紫杉醇在临床上的给药方式多为按体表面积计算剂量的静脉注射,剂量范围135-350 mg/m~2。随着紫杉醇的广泛应用,大量研究发现静脉注射紫杉醇后该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呈现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的特征。同时,紫杉醇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和药物暴露时间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密切相关。紫杉醇的代谢还受性别、年龄、体表面积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此外,紫杉醇主要通过肝脏P450酶的CYP2C8,CYP3A4和CYP3A5亚型代谢,国内外学者已就紫杉醇的血药浓度变化与酶的表达情况展开广泛研究,结果显示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与这三种酶的活性变化和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因此,对紫杉醇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毒性的有力手段。目前常用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析法(HPLC-UV)、免疫试剂盒测试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LC-MS/MS)等。由于LC-MS/MS具有准确、快速、灵敏高等特点,渐渐广泛用于各种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国外已有研究应用LC-MS/MS测定紫杉醇及其代谢产物6α-羟基紫杉醇和p-3’-羟基紫杉醇在人体血液及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建立紫杉醇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学,并且制定个体化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此外,国外近两年已有研究通过紫杉醇血药浓度监测对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结果显示有效的降低紫杉醇血液毒性和神经毒性的发生率。抗肿瘤药物多具有治疗指数窄、毒副作用大等特点,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无法兼顾患者的个体差异。治疗药物监测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必经之路,也是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剂量,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