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构造意义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0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uz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东北部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会地区,为了研究海陆过渡带处的深部结构,2001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广东省地震局和台湾海洋大学合作,首次在汕头外海域实施了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获得了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速度结构剖面,并通过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提示了滨海断裂带的位置、倾向、地质及其构造意义.
其他文献
西南海盆是南海深海平原由海底扩张而形成的三个重要次海盆之一,也是研究南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的关键地区.西南海盆是深部热动力地质作用集中地带,深部热过程对于西南海盆岩石圈的张裂和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开展岩石圈构造热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对探讨张裂、海底扩张、热沉降等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深部动力学演化机制、岩石圈形变特征等边缘海演化过程的关键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辽河油田,油气勘探将目标转向深层,或基底潜山油气藏.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有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地震资料作保证.叠前深度偏移不仅能够解决火山岩、基岩等高速度界面的准确成像问题,还能在深度域求取各层速度,使高角度反射准确归位;同时,其处理精度提高了,小断层、微幅度构造成像效果得到改善,分辨率也随之提高.
基于26个宽频带地震台的记录资料,本文研究了华北渤海湾济阳坳陷南缘地震波速度结构.采用二维P-SV波波场扩展的有限差分法模拟盆地边缘的远场地震响应,并利用远场P—SV波波形反演重建盆地边缘结构.
随着南海和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笔者认为,"南海扩张成因"说存在的问题多多,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分析与探索.笔者将就此展开讨论,以期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和拓展一些新的思考空间.
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HSZ)控制着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作用和分布规律,其厚度及分布范围直接影响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估算.本文根据已有的热流数据,对南海南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进行了计算,同时估算了天然气水合物体积和甲烷资源量.
本次研究是在收集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在该海域开展的部分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通过地震地层解释、沉积结构和层序地层对比,界定了四个重要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在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断层组合和断裂属性分析,建立了该区地球动力学演化机制模式.
本文主要通过对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南海海盆的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
本文根据前人部分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过去多年在该海域进行海上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的资料,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探讨该海域马尼拉海沟聚敛消减带的地壳结构和板块俯冲形态.
本文所研究的南海东北部范围为北纬15°00′~24°00,东经110°00′~122°00′.南海东北部中的珠江口盆地的前新生界基底主要依据盆地内地震资料以及综合反演时应用剥离法消除了Tg构造层以上的沉积层的重力效应和莫霍面的深部重力异常,得到了剩余重力异常,最后利用三维频率域变密度迭代反演方法计算了基底深度图.
研究区位于台湾岛以西、华南大陆与南海洋盆之间的南海东北部陆缘区,包括台西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东部.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及围区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内中新生代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