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SIR2)是一类具有NAD+依赖型去乙酰化酶活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其高度保守,参与染色质沉默,对细胞的存活、衰老、凋亡等的调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寄生虫的SIR2基因已有报道,并发现其在寄生虫的抗原变异、端粒沉默和DNA修复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SIR2特性明显不同,是理想的抗寄生虫药物靶标
【机 构】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昆明,650201
【出 处】
: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讨论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SIR2)是一类具有NAD+依赖型去乙酰化酶活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其高度保守,参与染色质沉默,对细胞的存活、衰老、凋亡等的调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寄生虫的SIR2基因已有报道,并发现其在寄生虫的抗原变异、端粒沉默和DNA修复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SIR2特性明显不同,是理想的抗寄生虫药物靶标,因此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柔嫩艾美耳球虫SIR2 (EtSIR2)基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EtSIR2 ORF全长909bp,编码302个氨基酸,分子量大小约为37 kDa,该蛋白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为线粒体蛋白,具有一个SIR2守结构域.
其他文献
休眠包囊的形成是原生动物应对不良环境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得到了粗糙肾形虫(Colpoda aspera)营养时期和包囊正在形成时期的转录信息,对其进行转录组拼接和差异表达分析后,最终筛选出了134个下调基因和185个上调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之后发现,包囊形成时期主要生命活动明显减弱,但在自我吞噬调节通路和脂肪酸代谢通路等通路中却有少数基因表达增强.其中,细胞自我自噬可以使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物种繁冗的丁丁类纤毛虫依赖于可靠的数据库和合适的分子标记.我们从黄渤海航次的浮游生物样本中共采集到25个物种28个种群的丁丁类纤毛虫.利用单细胞分子测序方法,共获得61条核糖体基因序列,涵盖了三个不同核糖体区域(核糖体小亚基SSU,5.8S亚基-转录间隔区ITS及核糖体大亚基LSU).其中首次提供了丁丁类纤毛虫薄铃虫属的SSU rRNA基因,杯装纤毛科,类铃虫科和曳尾虫科的5
原克鲁虫具有独特的核复合体和相对稀疏的体动基列,是种类数不多但分类、系统地位极其混乱的一类纤毛虫.目前原克鲁冲属仅包含8个命名种.以往描述大都十分粗浅,且缺乏纤毛图式信息,最近的一次形态学种类梳理是由Kahl(1931,1932,1933)进行.历史上该类群曾被归入异毛纲或核残迹纲,新近的研究多倾向于将其归入旋唇纲.本文对采自国内沿海的两种罕知原克鲁虫Protocruzia tuzeti Vill
RanGTPase激活蛋白(RanGTPase-activating protein,RanGAP)是细胞质中调节Ran活性的重要因子,含有保守的富含亮氨酸的LRR(leucine-rich repeats)结构域.RanGAP可与Ran蛋白结合并促进Ran对GTP的水解,参与细胞内核质运输、纺锤体组装、核膜重建和异染色质的组装.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同生物的RanGAP表现出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本研
伊犁地区地处伊犁河谷,有着丰富的草场和水资源,有利于马养殖业的发展,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也滋生了大量的蜱虫,为了解伊犁部分地区马体表优势蜱种及蜱虫感染梨形虫的情况,此次试验采自伊犁昭苏和新源的马体表蜱虫共980只.经形态学鉴定,结果发现马体表蜱种有森林革蜱和盾糙璃眼蜱;并首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伊犁地区马体表蜱虫感染梨形虫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马体表蜱虫的驽巴贝斯虫、泰勒虫及混合携带率分别为11.
采用活体观察和干银染色法对采自西藏曲水县黄黝鳃上的车轮虫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本工作共采集到两种不同形态的车轮虫,采用形态学和分子数据相结合的办法对这两种车轮虫进行了鉴定.一种车轮虫活体常附着于鳃丝上,当其游离于鳃丝时,则以其反口面向前方作螺旋式的缓慢游动.经干银法染色后,其附着盘中央暗淡,无明显颗粒;虫体直径55.7-68.2μm (62.2±3.4),附着盘直径43.6-58.6 μm (52.1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是一类主要感染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该寄生性甲藻主要寄生于海水甲壳类动物的血淋巴、肝胰腺、心脏、肌肉、鳃等组织器官中,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流行性病害.2007年,血卵涡鞭虫在浙江舟山地区的养殖三疣梭子蟹体内首次被检测发现;随后研究表明该寄生虫是导致该区域养殖梭子蟹"牛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近十年来,血卵涡鞭虫流行病在我国沿海蟹类养殖区域频发,
弓形虫是一种重要的嗜中枢先天性致畸因子.然而,其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所知甚少.本研究在优化神经干细胞系C17.2分化条件的基础上,用不同剂量的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s,ESAs)予以干预,在诱导分化后不同时间,通过检测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物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及神经胶质细胞
弓形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原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据估计全球约有1/3的人口感染弓形虫.在宿主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弓形虫感染可表现为无任何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受抑制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的虫体就会活化,迅速增生繁殖,破坏宿主细胞而引起多器官、多脏器的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宿主死亡.因此,阐明弓形虫速殖子和缓殖子相互转化的转录学基础,对于弓形虫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温血动物.西方国家人弓形虫病的平均感染率为30%左右,我国约有7.88%的人呈弓形虫血清阳性.人类感染弓形虫病,除先天性感染外,主要通过误食了含有弓形虫包囊的生的或者未煮熟的肉或含有弓形虫卵囊的水、蔬菜等.猫科动物既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也是其唯一的终末宿主.猫科动物摄取弓形虫速殖子、缓殖子或孢子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