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2013年科研态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

来源 :2014年第五届全国知识组织与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668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以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2013年的学术论文为对象,从产出论文数量及年度变化、主要研究领域和热点变化、国际合作、机构合作等方面,从一个侧面对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研发展态势进行判读,为国内地质调查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保守性”是中国人国民性格中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学校教育在形塑国民之“保守性”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正是由于学校教育本身具有保守性,才造就了具有同样性格的国民.学校教育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学校统一的课程内容、教师单调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安逸的学习方式上.但是,学校教育“保守性”的形成根源,并非完全在其自身.偏重“社会利益”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于国民之“保守性”形成的坚实影响,是不能轻视的.而归根到底,
中国近代对国民素质的思考,源于梁启超的《新民说》,这是一部旨在改造国民性,培养公民精神的著作.梁启超所要培养的是秉承儒家思想精髓的“浩然之气”,并兼具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精神”的新型国民.他在深刻剖析了国民劣根性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缔造新国民的必要性,并指明了在旧中国培养新国民的方向和实现路径.而《新民说》中关于国民“权利”和“义务”的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仍不失其启发意义.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纽带.母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造国民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母语教育正面临着很多方面的困境和挑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国民性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国民性与教育的关系、母语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国民性产生的影响,最后指出应加强母语教育在提升国民性中的作用.
教育,国民性改造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其中却存在一个悖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一国之国民,身上所负载的国民性应该是同一的.本文认为对“国民性”的文化自觉和“教育能够改造国民性”的坚定信念,是国民性改造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因此,通过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加入文化类课程,增强教师文化自觉的能力;以师德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教育信念;以及教师自觉自愿的自我提升,是提升教师参与国民性改造能力的有效策略.
教育并非国民性改造的首要途径,但在既定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制度中,教育对国民性的改造则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国民性的改造不仅是教育自身价值实现的本体构成,也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题中之义.具体而言,在当前社会背景中实施教育对国民性的改造,应该坚持由自发到自觉的立场革新,坚持由批判到弘扬的范式转换,坚持由“平面”到“立体”维度的路径伸展.
通过对公民教育的论述,提出我国公民教育内容应把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加强学生公民能力的训练、公民美德的养成作为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国民性问题根源于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是救亡图存、自立自强诉求下的一场民族自省与反思;近代以来国民性问题的研究表现出:以文艺作品研究为主,缺乏深入的学理性分析;以文化批判为主,重点批判封建专制下的奴性文化;以及旨在“国家”而非“国民”的特征与倾向。这使得国民性问题的讨论始终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民族性启蒙状态,“历久弥新”而又无解。对“国民性”的解构就是要把抽象的、呐喊式的国民性改造转化为实践意义上、
奴性的本质是一种依附性人格。它根源于长期的封建礼治文化浸染,是国民性劣根性改造的重要内容。奴性并没有随封建专制制度的废除而消除,仍存在于当今的社会中。在现代,礼治文化借助于规训教育继续实现奴性的再生产。而规训教育对奴性的再生产方式主要包括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检查(考试)。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文化社会心理及其行为方式的特征之总和。它主要体现为该国家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取向、国民组织社会生活、社会道德行为和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格特征。国民性具有影响因素多元、表现形式多样、继承与改造并存等特点。国民性与教育具有相互影响与作用,国民性对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教育具有对国民性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以加拿大地质调查局2000—2013年的研究型论文为对象,从产出论文数量及年度变化、主要研究领域和热点变化、国际合作、机构合作、主要研究团队等方面,对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科研发展态势进行判读,为国内地质调查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