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式《金匮要略》教学实践

来源 :全国第二十一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l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式教学在中医经典课程《金匮要略》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运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是先决条件;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感悟辨证论治的魅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莪术3个不同品种蓬莪术、广莪术和温莪术含药血清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凋亡、周期及核质比的影响.方法:通过MTT实验、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核质比研究了各药物含药血清对HUVEC的作用.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48h时,温莪术大、中、小剂量组,广莪术大剂量组,蓬莪术大、中剂量组含药血清组对HUVEC均具有抑制作用(P<0.05),尤以温莪术大、中剂量组作用更加显著(P<0.0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的学科,从中国古代名学、墨家思想以及现代西方逻辑的角度对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回顾,对于发掘《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科学内涵,对于建立证、法、方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中医学由理(法)到方的逻辑联系,发现更适合中医的逻辑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理论中处处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同样,《伤寒论》中存在着古代哲学与辨证法思想,如生克异常与相乘相侮,为《伤寒论》中的"纵"与"横"思想奠定了基础.太过不及思想有助于判断疾病病情变化、转归、治法合理性、康复程度等.这些哲学思维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把握外感热病的实质.
本文通过梳理《伤寒论》中有关惊、狂、谵语的条文,简述仲景对该类病症的辨治法则,包括泻热逐瘀,温通心阳,清泻阳明,通腑泄热,和解少阳,针刺泻实等,共计6个方证,7种治法,可为临床辨治该类病症提供参考.
不仁,即麻木不仁,指感觉功能迟钝或丧失.早在《内经》即对不仁有所论述,仲景对不仁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已明确提出气虚感邪、风中经络、血瘀、寒邪、久病历节等均会引起机体麻木不仁,并根据不同的病因,提出了一些辨证论治的方药,如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桂枝汤等,对于目前麻木不仁的临床治疗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痞证.在脾胃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临证中用此三方治疗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等病证,疗效显著。
目的:总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主证、兼证、主要舌象脉象.方法: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102例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古今医案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结果:出现频次最高的14个症状中夜寐不佳,眩晕,便秘,口苦症在主要疾病中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性,心烦,胸闷气短,精神失常,咽干,情志过极史,呕恶,急躁易怒,心悸,汗出,纳呆症在主要疾病中的分布有差异.病案中有舌色描述者85例,舌质红者42例,舌质红与其他舌色表现者
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1112则五苓散古今医案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发现古今医家运用五苓散方的用药规律:①五苓散方常用剂量为白术10g、茯苓15g、桂枝10g(肉桂3g)、泽泻10g、猪苓10g.②五苓散方常用加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③常用加药按频次高低排序为:甘草、陈皮、车前子、半夏、黄芪、苍术、生姜、茵陈、厚朴、党参、附子、大腹皮.④五苓散方各药剂量比例宜根据病机调整;其变
麻黄以色黄而味麻或花小而黄得名,其开腠理、透毛窍,长于散风寒,又开宣肺气、止咳平喘,为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及肺气壅塞喘咳证之要药.其亦宣亦散的功效为历代医家广泛应用,尤以张仲景最为突出.仲景所用麻黄,多以治疗内科疾病为主,后世医家有所发挥,把麻黄宣散的功效运用到外科疾病,取其宣通血脉,祛邪外出之意.黄煌老师称黄肿是使用麻黄的重要客观指征,其实是适用麻黄的体质,即《金匮要略》中所谓湿家.本文对麻黄使用剂
仲景经方是指保存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它们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拥有相当多元的名称.其命名方式包括药物、功效、主治,并受到文化渗透、临床拓展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深入解析了它们的命名演变规律,涉及承气类方、四逆类方、真武类方、柴胡类方、麻黄类方、泻心类方等临床常用方剂,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