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针对北京地区2004年10月一次典型重污染个例,分析了本次污染过程产生的天气背景、污染物对太阳总辐射的削减作用,以及应用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和地面风场的分布分析污染物的输送过程,结果表明,区域尺度输送对北京地区空气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表明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结合地面风场数据可以用于分析地面污染事件的形成和输送过程,遥感技术在监测污染物排放及其分布监测上具有的重要价值.
【机 构】
: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9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北京,10008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北京地区2004年10月一次典型重污染个例,分析了本次污染过程产生的天气背景、污染物对太阳总辐射的削减作用,以及应用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和地面风场的分布分析污染物的输送过程,结果表明,区域尺度输送对北京地区空气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表明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结合地面风场数据可以用于分析地面污染事件的形成和输送过程,遥感技术在监测污染物排放及其分布监测上具有的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2004年5月8日出现在新疆奎屯车排子至石河子下野地垦区的一次对流性雹暴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分析,揭示形成这次雹暴降水的环流背景及物理量.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2003年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和演变的特征以及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干冷空气的活跃与暴雨过程相对应,干冷空气来源于中高纬度和中高层,中低层30°N以北的正环流的下沉支是干冷空气的输送"载体";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
本文以2003年7月3~4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特别是安徽省北部的强降水过程为例,利用全物理过程的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检验模式对梅雨期暴雨的预报能力并验证观测分析的一些结果;证实降水是否与近地层中-β尺度辐合线的生成有关,并进一步更加细致地了解该辐合线的三维结构特征.通过对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研究发现:1、MM5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本次
本文利用1982~2001年中国西南地区96个测站20a的逐月降水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GIMMS NDVI)资料,分析研究了近20年青藏高原地区冬、春季NDVI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青藏高原冬、春季东部及南部地区植被覆盖较好,而西部、北部地区较差;近20年来,高原地区冬、春季植被总体呈增加趋势;同时也存在区域差异,其中高原西部、南部、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增加很
本文为研究大棚蔬菜遭受冻害的气象预报服务指标,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开展气象服务,2004年冬季在陕西关中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棚内外温度对比观测,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不同天气类型下棚内外最低温度的回归模式:晴天y=0.58x+9.91;多云y=0.45x+9.42;阴天y=0.45x+8.55;全时段y=0.4 3x+9.14.结合冻害调查和有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大棚蔬菜冻害等级指标及相应的气象预报服务指标:轻度
本文利用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的气候系统耦合模式(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CCSM v.2),对OkyBP和6kyBP这两个切片的ENSO演变情况进行了模拟,并通过比较两个切片的模拟结果,回答6kyBP厄尔尼诺年际变率为什么会减弱的问题,并进一步使用大气环流模式CAM对全
本文利用TRMM卫星测雨雷达(PR)的探测结果,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的降水平均廓线与东亚及热带降水平均廓线的异同.结果表明:高原深厚弱对流降水占降水样本的近90%,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占70%以上;深厚强对流降水的比例近5%,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占25%有余;浅薄对流降水占比例5%有余,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不足5%.平均廓线特征表明:高原深厚强对流降水云团的平均"雨顶"高度14?16 km,地面雨强越大,"雨
本文应用η坐标中尺度模式,对云南2002年6-8月汛期降雨进行的模拟试验,并进行区域评分和全省性降雨过程评分.结果表明:模式对区域降雨的预报,具有参考价值;对大雨的预报评分,5区最高,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模式对全省性降雨过程的预报,小雨的评分较好,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对大雨的预报评分较低.模式对低槽冷锋型,赤道辐合带及辐合区天气系统造成的降水,小雨的预报较好;模式对三种天气系统造成的大雨范围预报,
本文采用了利用太阳光度计在珠江三角洲四个城市(广州,番禺,南海和广州)观测获得的资料,分析了气溶胶光学厚度(550nm)、Angstrom指数和大气柱水汽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概率分布特征和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四个城市都没有非常明显的季节变化,整个观测期间均值在0.68-0.76之间,都在3月、10月相对高值,在7月、10月相对低值,频率分布在四个站点都是在0.5左右有一个峰值
本文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对2004年9月26~30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灰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的温度、风速和风向与站点的观测值比较一致,大气颗粒物PM10浓度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再现了此次灰霾过程中大气颗粒物的积聚、增加、清除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