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中小学生溺水事件频频发生,近几年国家和学校逐渐对防溺水安全教育重视起来。但必须要青少年自身、学校、家庭和政府联合形成防溺水预防和救护机制,才会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青少年要牢记原则、进行预防、学会辨别、掌握自救才会减少溺水带来的意外伤害。防溺水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各方参与才能有效避免意外的发生。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对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的原因、应急救援对策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各方面对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的措施,并为其探寻全方位联防机制途径。研究结果:(1)国家对于防溺水教育十分重视。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教育防范学生溺水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落实以下方面的行动:开展防溺水专题课;开设游泳课教会学生游泳;学校督促家长担负起监护责任;学生间建立相互提醒机制;通过校内校外并举,教育防护并重,严管监督并行,有效减少学生溺水事件发生。(2)部分家庭监管能力有限。假期里,家长无人看护、粗心大意、监管不到位等导致的中小学生溺水比较多见。对此,需要从源头入手,督促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把牢安全关,以有效压缩溺水事故"增量"。(3)青少年对防溺水安全意识欠缺。一部分小学生在没有大人跟随的情况下,独自到河里游泳、钓鱼,在接触水域的同时很容易发生溺水事件。在同伴或自身误入水中后不会寻求成年人帮助。无法正确处理意外事件,欠缺应急意识与急救能力。青少年未能在有限的条件和时间下进行求救和自救,丧失被救援机会。导致意外发生。研究结论:家长和青少年始终贯穿着预防和救援的始终,学校和政府在必要环节进行教育与助力,共同建立防溺水宣传、教育、监管机制。构建青少年、家庭、学校和政府的全方位联防机制,以实现对溺水意外的有效防护。在内部和外部共同实施联防机制才能有效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一、机制内部实行策略:机制内部实施策略主要依靠中小学生的预防和学习自救知识。通过学习学校的安全教育知识以及牢记"六不准"原则对溺水的危险性有初步了解。避免并远离危险地带。若进入涉水区域要采取预防措施,如不要在脱离监管人的范围内私自下水,穿戴好高质量浮身物,下水前要活动身体,避免出现抽筋等现象。生病、精神或情绪欠佳时不可入水。青少年要学会实施自救及他救,在遇险时保持冷静,才有获救的可能。二、外部建立联合机制:依靠学校、家庭和政府共联共防才能有效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1)青少年学习技能,提高安全意识。认真学习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游泳技能,掌握自救知识技能。(2)家庭普及安全教育,提高监管意识。家长与学校建立密切联系,了解学生教育动态,认真倾听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建议和要求。(3)学校深化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防溺水教育不是一门专门课程,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通过活动与探究、情境与体验、生命叙事等形式加强学生的生命与安全教育。(4)政府加强部门联动,提高联动能力。政府要与家庭和学校做到密切联系,对学校及时下发教育文件及要求,对家庭做到防溺水知识宣传;政府部门结合工作职责,针对重点水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完善全市公共设施内的警示、救护设备配置,加大日常巡查工作力度,严堵危险水域管理漏洞。综合运用全市各类游泳场馆资源,支持社会志愿队的救援工作,健全完善应急协调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常抓不懈,确保溺水救援和处置工作高效开展。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紧密配合协同联动综合防治,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青少年溺水事故多发、频发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