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营卫学说的探索与解读--科技史学者季鸿崑先生的现代视角

来源 :中国食文化第三、四届发展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的营卫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是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学术体系,但无论是中医界,还是饮食烹饪界都对它缺乏应有的认识,未能得到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化学和烹饪科学专业背景的科技史学者季鸿崑先生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作了现代解读,为我们研究古代的学术遗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将营卫学说与近现代科学,特别是近现代营养学进行对接,是对其进行开发与解读的主要途径.
其他文献
《齐民要术》所记录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食物加工技术主要是以黄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区为主.但作者还借助当时一些所见和掌握的其他相关历史资料,零散的记录包括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农耕经验和食物加工技术.这其中包括一条关于记载湘菜烹饪技术的珍贵资料,是《齐民要术》卷第八“作鱼鲜第七十四”的“作长沙蒲鲊法”,是关于湘菜菜肴加工工艺的内容.尽管,《齐民要术》所记载的关于湘菜烹饪技艺的资料只有一条,而且文字量也不大,但其
安化前乡片芙蓉山脚下归化乡的大桥、仙溪、龙溪、九渡水等四保所产的茶即四保贡茶在安化茶叶企业之间和安化茶人之间说起的人比较多,他们对文献和历史的考证却比较少.我们本着梳理清楚安化四保贡茶的历史脉络为原则,寻找相关的安化四保贡茶的文献和史料,探究安化四保贡茶的历史面貌.
岁时节令,是指岁时、岁事、时节、时令等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各种岁时风俗活动的产生,显示了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探究其根源,即是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中国的节日多数都体现有季候特点,同四季变换紧密相关.如立春、立夏、夏至、冬至,清明、中秋、伏日、腊日,便都是以季候设节.与各种节日相关的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大约从汉代开始,中国就形成了比较
《齐民要术》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农书,在全面系统总结记录了中国黄河流域公元6世纪中国发达的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又从饮食“治国安民”的角度,详尽地记述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调味品生产工艺、食品酿造技术,以及众多的食馔制作工艺,记录和分析了众多的烹调方法和技术要领,并首先把菜肴的烹饪加工过程分成“原料准备、切配加工、烹调工艺及成品特点”四个部分的表述方法,开中国菜谱写作之先河.至今大多数菜谱的编
地域文化与地方美食关系紧密,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并且意义重大.哈尔滨的城市文化有着开放的、包容的、多元化的特色,这些特质促成了哈尔滨地方美食“哈埠菜”的形成,同时反过来也使得“哈埠菜”具有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历史痕迹.当下无论是历史寻根,文化溯源还是市场需求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在总结哈尔滨的地域文化与“哈埠菜”互动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哈尔滨餐饮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哈尔滨城市文化与“哈埠菜”互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既存在包含关系,也相辅相成,互相成全.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形成与特征,并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两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儒家伦理的道德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和谐共处的社会观的结论.
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宝库中,茶文化无疑是一颗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明珠.茶兼具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人们生活中常见和必备的健康饮品,以茶怡情,以茶交友,茶与国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茶承载着众多的社会礼俗现象,茶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影响至今;中国茶文化也影响着世界,还将绵延其更深远的影响.茶亦雅亦俗,充满温馨与美好,四季品茶,老少皆宜.
如今世界上有不少传统节日文化面临消失之危机,对发达国家而言,如何维护继承传统节日文化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和日本很早就有各方面的交流,如文字、都城营建、法律等日本古代国家的基础,几乎都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所以,日本传统节令饮食文化的继承问题,对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的深入研究,促进两国节日文化的交流也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日本茶道尊崇自然,追求与大自然的同化.当季节变换时,茶道艺术的内容也要随之变化.如何创造出与节令相吻合的茶道艺术形式,是茶人的日常课题.其中的茶菓子给茶人们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茶菓子是日本和菜子的一部分,也是日本和菓子中的最精美、最精致、最富有精神内涵的存在.
东亚地区进食具中的筷子,关于它在古代的使用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人很少.本人提出的筷子放置方向的历史变化,过去更没有研究者注意.筷子放置方向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变革,在传统的传播中也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不同时空范围内,餐案上筷子放置有纵与横两个不同的方向.历史上相关文献记载缺乏,但大量考古出土的图像资料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论据,让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筷子由汉代时的纵向放置,经魏晋隋唐时的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