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普遍关注着幸福。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情绪问题。青少年内外部失调以及急剧的社会变迁,都给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带来巨大影响。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主要从病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两个视角去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认为积极情感并不完全是消极情感的对立面,幸福并不等于没有心理疾病,而是直接反映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Lee和Draper认为社会联结(social connectedness)连接于现有的、明确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人际交往中,是一种不同于社会支持的广义范畴,是个体对周围世界人际亲密关系及其模式的规律性认知。同情心,也称同情感。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是个体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以241名湖北大学生为被试,运用Diener等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Bradburn编制的《情感量表》、Lee和Robbins编制的《社会联结量表(修订版)》、Uchida编制的《同情心量表》进行测量研究,探讨社会联结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同情心在社会联结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作用机制。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社会联结、主观幸福感、同情心之间相关显著。回归分析表明:社会联结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各指标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解释了总体主观幸福感的20.6%的变异(F=61.917,P<0.001),正性情感的4.5%(F=11.366,P<0.01),负性情感的19.3%(F=57.301,P<0.001),生活满意度的2.2%(F=5.42,P<0.5)。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了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同情心在社会联结和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