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经济需要“新工科”人才,学科竞赛在“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科竞赛的成绩.通过学科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新工科”人才的储备力量.
【机 构】
: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烟台265706
【出 处】
:
第三届全国纺织品与创意设计教学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经济需要“新工科”人才,学科竞赛在“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科竞赛的成绩.通过学科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新工科”人才的储备力量.
其他文献
学科竞赛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完成相关要求的实际产品,这既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学习了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多种移动平台的出现,使教师利用移动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以“纺织专业外语”为例,将移动平台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构建了移动教学模式,并以移动平台为基础探索出部分翻转+微课教学+传统授课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从“纹织物设计”课程的教材、教学方法和生产实践等方面入手,给出了纹织物设计课程改革的一些方法和建议.通过课程改革以期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社会紧需的创新人才,实现“纹织物设计”课程高效优质教学的目的.
实践证明,新手导师制的全面实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为其他学院甚至兄弟院校新生导师制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新形势下需对新生导师制做进一步调整或改革.
文章探索基于学科竞赛的“织物设计与打样”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为学生参加纺织类学科竞赛获奖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此教学改革对纺织工程专业更好地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或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具有比较好的参考和示范作用,对其他相关相近专业也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本文分析了纺织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现状,依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提出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思路和课程体系.
本论文在调研基础上总结了目前纺织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对“纺织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运用教育节律原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完成了教学环节的生态学构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群体动力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关系.对教育生态链进行了双向完善,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理念.
通过对“纺织面料开发”课程特点的分析和调研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期望,对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增加一些课内讨论内容,同时加大学生对面料开发的实训练习,让学生通过仿样设计和创新设计等实验,实现自己的设计思维,织制出符合终端产品性能要求的纺织面料.
本文根据“织物组织与结构”课程特点,紧扣工程教育认证学生中心的核心理念,以课程目标为教学出发点,对该课程的交互式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纺纱实验与设计”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教学大纲及要求等,提出在该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且还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