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来源 :第二届中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pu05104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1979-2015年ECMWF逐日的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夏季(6-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纬向振荡及其与低频降水,海温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边缘有明显的次季节时间尺度的东西振荡。用500hPa位势高度的区域平均(10-30°N,110-140°E)作为副高指数来表征西太副高的纬向变化。通过对副高指数的功率谱分析发现,副高东西向的次季节变化存在10-25天和25-40天两个主要周期。
其他文献
双极化算法(Dual-polarized ratio algorithm,简称DPR算法)是应用AMSR-E数据反演海冰密集度的新算法,该算法是从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的36.5GHz的亮温方程推导出来的.DPR算法的关键是确定双极化的36.5GHz的海冰微波发射率的比值,研究发现该比值可以由冬天的亮温数据经验给出(约为0.92).在北极的白令海、楚克奇海、波弗特海以及巴伦支海等海区,分别用DPR、N
The North-South tectonic zone(NSTZ)running across these Chinese continent is an important earthquake-prone zone.Around one of third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s(>7.0)in the past occurred in this region.A
Snow albedo plays a pivotal role on determining the surface energy transfer within the cryosphere.Light-absorbing impurities(LAIs),e.g.organic carbon(OC),black carbon(BC)and mineral dust(MD)deposited
The variability of spring soil moisture(SSM)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NH)in recent 30 years is investigated.The result reveals two prominent regions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SM,which are prim
会议
随着室内环境中基于位置的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基于指纹的室内定位技术由于其定位精度较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针对全球定位系统GPS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室内定位结果以及传统室内定位算法定位精度较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创新的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贪婪逐层训练法,以传统航位推算技术为基础,通过在室内环境中布置辅助的iBeacon、WI-FI设备,离线采集相应的无线信息并结合智能终端中的多种传感器信息作为位置指纹实现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显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上层海洋热力状况是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文章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经海区(主要包括南中国海、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本文统称丝路海区)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区域性时空特征,分析探讨了1955-2015年丝路海区热比容海平面的时空变化和演变特征及可能影响。以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
冰雪圈并不仅仅存在于地球,还存在于太阳系其它行星和一些卫星以及太阳系外行星。火星的两极存在水冰和干冰冰盖,木星的第六颗卫星(Europa)是一颗冰卫星,其表层有一层厚厚的冰层,冰层的下面被认为存在液态水海洋,土星的第六大的卫星(Enceladus)也存在一层厚厚的冰层,其下面和可能有液态水,因为冰层的裂缝中常有水汽喷出。
东北新生代玄武岩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的东西两侧和北缘,包括长白山地区和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典型的大陆板内玄武岩,其Sr-Nd-Pb同位素组成变化大,是探讨地幔化学不均一性,地幔化学结构的理想对象。对已发表的东北新生代玄武岩Sr-Nd-Pb同位素数据的整理发现,其整体规律由两端元混合而成。
本文分析了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两种海洋年代际异常信号相联系的北太平洋地区大尺度大气环流、不同时间尺度水汽输送以及大气河(AR)异常特征.PDO模态正位相的空间型表现为北太平洋中部为异常冷海温,阿拉斯加-北美西岸-赤道中东太平洋为异常暖海温.NPGO模态正位相则表现为以40°N为界的偶极型海温异常分布.
从以下地质地貌证据看,岷山在晚更新世期间多存在一次构造运动——岷山运动.如中更新世对河寺组(270 ka B.P.ESR)古岷江砾石层广布于现岷江分水岭即弓嘎岭(原名Gare La,卡惹山口)并有向西倾10°左右的变形,弓嘎岭以北5-10 km地段,原岷江阶地砾石层产生扭曲变形,而且原是古岷江上游段的阶地处现海拔高度反而低于现在分水岭地段200 m以上;现岷江分水岭弓嘎岭北侧,甚至下降呈现为一陡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