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

来源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抗震减灾专题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430lusof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构造背景、地层与岩性构成等讨论的基础上,重点对龙门山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及其研究进展做了一个概要性的分析,探讨了汶川地震的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根据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地震灾后重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其他文献
在纪念“5·12”坟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本文作者将汶川大地震堰塞湖堰塞坝地质结构特征和堰塞坝稳定性分析方面的粗浅认识进行初步总结,希望对今后堰塞湖风险评估和治理有所裨益。
据历史记载及现场考察,川渝地区有据可查,至少有8次地震形成过堰塞湖,无论从形成堰塞湖的地震次数,还是堰塞湖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灾害之重、保留之好,不仅在国内川渝地区是绝无仅有。本文按时间顺序将这8次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及其灾害情况进行了分述。
本文重点考察了汶川地震造成的重大地质灾害现象和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了解了相关震害情况,探索了恢复重建中亟须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在这次大地震中许多重要桥梁建筑物遭到严重的损坏。桥梁在交通系统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桥梁的地震损伤具有严重后果,特别处于高地震烈度区的重要桥梁更要做好预防地震的准备,因此桥梁抗震性能的提高一直是桥梁设计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汶川地震中桥梁破坏案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及效果,分析了隔震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减震原理,并对具
汶川地震后,本文对全省公路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支档结构物和边坡防护工程等展开了调查、检测和评估工作,检测发现,本次地震对桥梁、隧道、路基、路面、挡土墙、边坡等公路工程造成了严重损坏,而且桥梁、隧道、路基等结构物的震害程度与距地震震中和沿地震错动带的远近有很大的关系,与结构物所在位置岩性有直接关系。
本文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公路次生灾害,主要包括桥梁次生灾害、隧道次生灾害、路基次生灾害等。并指出由于地震次生灾害影响巨大,因此在今后道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地震灾害研究中,应高度重视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加强道路选线和修筑技术的研究。
2008年5月12日,沿龙门山断裂带发生8.0级大地震.强烈地震作用下,山区河谷岸坡产生大量滑坡、崩塌,部分规模巨大,堵塞河道,上游壅水,形成堰塞湖.本文对南坝堰塞湖的河段地质背景、堰塞体工程地质特征和滑坡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治方案。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地震引起大量山体滑坡,其中在重灾区北川县形成多个堰塞湖,其中在北川东北方向通口河支流复兴沟唐家湾发生了4×107 m3特大滑坡,滑坡堆积体堵塞复兴沟,形成堰塞湖,掩埋部分群众,损失巨大,同时对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有巨大威胁。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就唐家湾堰塞体的形成机制以及稳定性做评价.并提出了应急排险方案.
"5·12"汶川8级大地震,不仅使成千上万的房屋倒塌、数万人死亡,而且使大量的山体产生滑坡、崩塌,也形成了100多个堰塞湖,其中,位于北川县城上游约4.7km处右岸的唐家山山体在地震作用下滑坡堵江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规模最大、危情最为严重.本文对唐家山堰塞坝泄流后的状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堰塞体的物质组成及物理力学特性,并对堰塞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本文概述了汶川大地震的基本特征,包括龙门山推覆带的断裂情况、构造变形、同震地表破裂带以及震源机制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