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什么是班集体的精神生活?即在班集体生活中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精神上的沟通交流,以及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情感、思想的自由表达、精神价值的引领等等.这里所说的“精神生活”不完全等同于通常意义的精神生活,而是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何丰富班集体的精神生活的,促进孩子发展积极品质.
【出 处】
:
第四届无锡市中小学积极德育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观摩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班集体的精神生活?即在班集体生活中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精神上的沟通交流,以及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情感、思想的自由表达、精神价值的引领等等.这里所说的“精神生活”不完全等同于通常意义的精神生活,而是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何丰富班集体的精神生活的,促进孩子发展积极品质.
其他文献
明媚的校园里,有那么一小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同样生活在蓝天下,同样享受着阳光和雨露,但由于他们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而往往被大家忽视.其实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杰是一个智力残疾儿童.刚入学,他就因其特殊的表现而被大家认识,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都能在走廊里看到他随意走动的身影;出操时,他总是游离在大部队之外;时不时的会看到他一个人手舞足蹈,陶醉其中.医生在他的诊断报告上写:智力轻度缺损,智力
作为一个经常在高年级的班主任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也越来越强,一旦受到伤害,所形成的心理对抗往往很难缓解,甚至会发展为逆反心理.所以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它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矫正的心理功能,满足了学生自尊、自重的心理需要.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
班级中总有那么一两个特殊的孩子,面对他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教育呢?在教育或转化一个特别的孩子时,千万不能用说教的方式,这样只会增加教育难度,造成孩子更多的逆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用自己的一份爱来关注和帮助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儿童的内心世界,为孩子创造一种充满儿童生活趣味的场景或活动情境,让儿童找到感觉,享受童趣,让孩子成为最美的那“一朵花”,绽放最美的笑脸.
作为一个老师,教育也是一个“造心”的工程。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一个个还不成熟的个体,他们的心灵成长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类似这样琐碎的一件件小事,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比比皆是,也许有人会以为它不值一提,但笔者却觉得应该和孩子们聊一聊,哪怕只是对一个孩子有启迪,那就是有价值的!滴水穿石,教育本来就是慢工出细活的艺术。班主任的工作意义也就蕴藏在这样一件又一件小事之中。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他的积极心理学中强调“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的”,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人格品质,肯定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心理学领域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表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积极期待具备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增强受教育者的自我价值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强化受教育者积极的自我道德认同.基于以上认识,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应该对学生充满正面的期待,针对学生特点,
在当今的学校中,学生被学习、被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衍生出很多问题:冲动过激的行为方式、盲目的人生态度、紧张的师生关系等.积极德育强调从发现和肯定学生的积极面展开德育工作,邀请生命出席,唤醒内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让学生在积极的行动中获得积极体验,从而认识自我,绽放自我.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子女进入学校,由于孩子的生活环境复杂,父母文化层次相对偏低,加上很多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忽视,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很多外来民工子女在学校里呈现出生活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学习成绩差等心理不健康的三差表现.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责任,也是义务.特别是针对这些特殊孩子,老师更要利用积极德育的理念,对他们有所“偏爱”,用积极的策略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健康成长.
高中学生犯错后,班主任是否有需要把家长请进学校来进行共同教育?笔者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以及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认识,从学生的成长心理角度出发,加上分析学生的家庭环境,并结合学生所犯的错误,在综合考虑下,笔者认识到学生犯错后,让家长介入并非上策.
学生都希望在班级中成为重要的角色,充分地展示自我的风采,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在班集体活动中,班主任可以更多地向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机会,丰富岗位角色体验,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来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并通过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感受到当好这个角色的不易,从而努力克服自身不足,更好地完善自我,激发向上的动力源。《管好自己就能飞》一书的作者说:“自觉的心最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对于学校而言,和家长达成教育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家长.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或者只重养不重教,跟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他们的教育方法时常也简单粗暴,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良好的亲子沟通就显得尤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