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高原训练各周对优秀游泳运动员机能的影响。研究方法:以国家游泳队9名运动员(男3名、女6名)为研究对象,测取高原训练四周及高原后一周运动量、体重、血乳酸指标;于高原第一周、第三周、第四周和高原后一周的周三清晨7∶30分抽取运动员空腹静脉血,评价运动员机能指标。研究结果:高原训练中短距离运动量逐渐递增,在第二周达到峰值;长距离运动量跨度不大,在高原第三周达到峰值,随着高原训练周次递增,长短距离运动量差距在逐渐减小。高原训练期间BLA呈波浪变化,高原训练第二、四周显著高于高原第一周(P<0.01),高原第四周BLA指数最高,提示第四周虽然训练量减小,但强度还在继续保持;高原后一周运动量最小,但强度对机体的刺激依旧存在;高原第二周、第三周增加运动量的情况下,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同样开始增加;第四周的乳酸值小于第三周,高原后一周的乳酸值也小于高原第四周,说明运动员无氧能力得到增长。结合运动量发现,高原后一周运动量急剧下降,BLA反应还较高,一方面因为强度对机体的负荷还较大,另一方面因为经过高原四周的训练机体还处于疲劳状态。血清T呈低-高-低变化,且男女运动员变化曲线相同,高原第一周和高原后一周均呈下降状态,两周数值相差不大。原因在于高原第一周机体还未适应高原环境,而高原后一周指标下降是经过四周的大强度负荷,机体处于疲劳状态或过度负荷。高原第三周指标上升,合成代谢能力加强,表示通过两周高原训练,在合理的强度安排下机体已适应训练强度,并处于代谢旺盛状态,有利于维持和提高运动员的血清睾酮水平。经统计学计算,女子运动员高原第三周血清T高于第一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原后一周血清T急速下降,对比高原第三周男女运动员均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女子运动员蛋白质合成能力较男运动员强。女子运动员高原后一周CK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中CK呈高-低-低-高趋势,高原第一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均未增加,但CK值偏高,提示初上高原机体还未适应高原环境。高原第三周和第四周CK逐渐降低,表明机体对负荷逐渐适应,机能状态良好。高原后一周CK略回升,提示训练强度对肌肉产生了深层次刺激,是肌细胞被破坏和再修复的过程,属于高原大强度后的正常反应。BU男女运动员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8mmol/L),反映机体对运动量的良好适应。高原第一周运动员WBC计数最低,男子运动员尤为显著,可能是由于氧分压降低以及大负荷运动训练所导致机体的急性应激反应。高原第二、三周运动员免疫机能提高,但男子运动员WBC计数超过正常值(10(×109/L))提示可能有炎症存在,应注意适当调整,同时补充提升免疫力的谷氨酰胺粉和运动饮料,促进恢复,提升免疫水平。男女运动员WBC计数均在第三周出现峰值,经过调整后下高原后一周指标下降。男女运动员HB、HCT、RBC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男女运动员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在进行周次对比时出现差异。RBC在第三、四周及高原后一周均与高原第一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男子运动员HCT高原第四周、高原后一周与高原第一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男女运动员HB高原第一周均与高原第四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女子运动员HB、HCT、RBC增长幅度大于男子运动员,说明女子运动员对高原缺氧环境及训练负荷安排的适应好于男子运动员。本研究中HCT、RBC、HB三项指标均为高原第一周数值最低,由于HB与运动负荷密切相关,提示机体还未适应高原缺氧环境与训练负荷。高原第三周RBC和HB显著上升,提高了人体有氧代谢能力,有效改善了运动员机体的缺氧状态。RBC和HB的上升使HCT得到提高,这有利于血液运输氧,促进机体有氧能力的提高。高原第四周HCT、RBC、HB指标与第三周基本持平,HCT过高会引起高原脱水使得血液浓缩,粘稠度上升,降低运氧能力,提示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注意补水。而HCT的提高促进了RBC的增加,使机体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有氧代谢能力增加,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耐力。高原后一周指标均略有降低,但仍高于高原第一周,说明高原训练可使机体携氧能力得到提高,是赛前高原训练取得实际意义的有力保证。研究结论:高原训练可提高运动员血液运氧能力及合成代谢能力,促进有氧能力的提高。初上高原与高原疲劳期应密切关注运动员免疫机能的变化,适当使用提升免疫水平的营养品,促进机体恢复。高原训练中女运动员表现出对环境及负荷的适应性更强,建议后续进行高原训练可针对不同性别区分训练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