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导管反袢技术在腹部血管介入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nd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微导管成在腹部血管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将普通的2.5-3.0F的微导管在血管内成反袢,再配合微导丝超选择性插管进入与主干血管走形成反向锐角的分支血管.将此微导管成反袢技术用于8例腹部动脉血管内的介入治疗中,其中消化道出血介入栓塞4例子,肝癌TACE治疗3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栓塞1例. 结果 本组8例患者靶血管在采用常规微导管顺行插管失败后,均利用微导管成反袢技术顺利完成了对靶血管的超选择行插管,并顺利完成栓塞治疗.8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为出现因微导管成反袢带来的不良反应. 结论 常规的无预塑形微导管在腹部动脉血管介入操作中可通过成反袢技术完成对与主干血管走形成反向锐角分支血管的超选择行插管,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c-Myc 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2 年1 月-2017 年1 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40 医院病理科存档的经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蜡块115 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c-Myc 表达检测。
目的 探讨宫颈粒细胞肉瘤(granu1ocytic sarcoma,G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报道我院诊断的原发性宫颈粒细胞肉瘤1 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此罕见宫颈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 例肺原发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治疗及随访结果,并回顾相关文献。
目的 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Chk1 表达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获得性耐药相关,然而其靶向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的治疗效果却存在差异,我们推测乳腺癌肿瘤异质性影响了Chk1 靶向抑制剂的应用效果。
目的 确定肝癌细胞mitomiRs 的差异表达。 预测和鉴定线粒体mitomiRs 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调控作用。 探索线粒体mitomiRs 对糖代谢重编程的调控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目的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最常见的儿童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 Ⅳ级,发病率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0%,复发及脑膜转移常见,复发患儿的5 年生存率仅36%。目前公认的4 个MB 分子亚型中,Shh 亚型因临床已开展靶向药物治疗实验而备受研究者关注。
目的 探讨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髓系肉瘤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T-LBL/MS 与LCH 共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遗传学、预后。方法 收集6 例T-LBL/MS 合并LCH 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HE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法)、原位杂交法进行染色分析,并检索文献进行复习。
目的 探讨涎腺分泌性癌的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1 例涎腺分泌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细针穿刺标本制备传统细胞学涂片、液基涂片及细胞蜡块,对其进行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及分子遗传学方法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男性,32 岁,彩超考虑腮腺混合瘤。
食管梭形细胞癌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一个特殊亚型,是具有不等量肉瘤样梭形细胞成分的鳞状细胞癌,发生率占食管癌的0.36%-2.4%,曾被称为肉瘤样癌、癌肉瘤、息肉样癌、具有梭形细胞成分的鳞状细胞癌.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急性高山病(AMS)所致可逆性胼胝体病变综合征(RESLES)患者的临床应用。 方法 对5例AMS患者的临床及诊治前、后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5例中,3例伴有高原性肺水肿(HAPE),均有视乳头充血或水肿,其中血常规检查2例显示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治疗前5例头颅MRI均表现为胼胝体压部椭圆形、边界清楚的异常信号,TWI呈稍低信号,TWI呈高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