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中的“东方景观”--看“一带一路”下的中印合拍电影

来源 :2017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m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拍电影是近两年的电影风尚,“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提出以来,中国签署了与15个国家的合拍电影协议,拟定合拍电影立项百余部.中印电影于2014年签署合拍协议,2015年宣布拍摄《大闹天竺》、《功夫瑜伽》、《大唐玄奘》三部表现中国和印度友好交流题材的电影,并在2017年逐渐拍摄完毕以及在各大院线上映.这三部合拍电影从中印历史源流中找寻素材和想象资源,以历史为镜,以共同的文化源流为合作基础从古老宝藏的探寻到精神佛法的追逐母题,从神话传奇的意象到普世的价值观的弘扬,在口碑和票房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在“一带一路”的文化电影合拍政策中,是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
其他文献
导演对于色彩或多或少的产生某种偏爱,这种偏爱源于自身经历,也回避不了时代的印记.曾有美术功底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贾樟柯,对于色彩的敏感度理应高于常人.作为善于纪实且
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型的纪录片形态,从传播途径来看,微纪录片是以新媒体为主要依托,主要在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上传播.微纪录片在选题和内容上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诸多限制.在
纪录片素材的含义,既决定于其声像摄录内容,也与蕴含其间的创作主体意识相关,其能指与所指意义的关系,应该基本符合《诗经》所言的“维其有之,是以似之”.不能排除纪录片素材
商业化纪录片要考虑到受众需求,并不意味着只是要迎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受众需求一般有三个层次,包括本能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超越)需求,这三个层次要求商业化纪录片做出
电影评论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其形态的变迁却千姿百态.随着网络介质的迅猛发展,全面普及,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推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影评也因时而兴,乘势而变,迅疾从纸媒体向互联
动物纪录片中可以长久作为命题去研究的,其实是人与动物的关系.从上个世纪初期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并反思自身与其他生命体的相互关系起,关于动物的纪录影像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五位教授四位副教授参与了对影视艺术概论教材的撰写工作,对教材做了较为系统的设计和调整。从学生创作实践的具体要求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训练学生对
当代中国的影视艺术创作与影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教育与影视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影视教育作为一门年轻的、锐不可
战后法国喜剧电影重新崛起,开始恢复在电影诞生初期时的荣光.本文以2017年法国经典喜剧电影回顾展(天津站)亮相的九部影片为例,从它们所属的喜剧电影类型切入,大致梳理其主要
文化记忆现今已成为一种历史性记忆,经由各种媒介传播,呈现出不同表征.电影作为当代最具媒介效应的传播工具,在建构大众历史记忆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并由其内在的影像运作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