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秘鲁到中国:马铃薯的曲折发展与传播

来源 :第五届亚洲食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usni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高原,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在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方面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随着征服进程"发现"了马铃薯.五十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六十年代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但马铃薯在欧洲的发展十分曲折,长期受到歧视和冷遇.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才慢慢传开端上餐桌.故它经历了从观赏研究、经蔬菜园圃、到主粮之一的三个种植发展阶段.爱尔兰是第一个以马铃薯为主粮的欧洲国家.但也因此在19世纪四十年代中期遭到马铃薯枯萎病的严重袭击,造成大饥荒,导致在800多万总人口中饿死了百余万人.16世纪下半叶马铃薯传入亚洲;明后期传入中国,清代在中国传开.由于马铃薯自身的优点和特点,它在节约耕地充分利用土地方面比美洲传入的同类作物玉米、甘薯、木薯的作用更大.土豆对17世纪以来欧洲人口和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都起了重要作用.马铃薯还对中国的植物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他文献
  唐人饮酒必行酒令,违反酒令则有科罚,科罚被称作"抛觥"、"飞觥"等。是则"觥"为专门的罚爵。兕觥作为专用罚爵,至迟在东汉已流行,汉儒多有解释,亦有实例。至唐代,则大为流行。之
  东北地区豆酱的传统制作工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食品加工方法,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先人们的智慧,属于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对其制作工艺的考察和记
  本文可以看做是一份基于东亚各地区西式快餐"本土化变容"的调查报告,笔者试图通过对各地区快餐中"本土化菜单"的考察,勾勒出东亚"传统食俗"的某些普遍性特征以及具有地域性
  社祭起源于土地崇拜。与宣示疆域所有权的官社不同,乡社的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产丰收。唐宋是乡社最兴盛的时候,一年有春秋二社,春祈秋报。乡民视社神如长辈,故不同于严肃的官社
会议
  论文通过分析历史时期的文献、图片、实物,阐述了中国陶瓷对日本陶瓷的影响,比较了中日两国餐饮文化的特色,论证了中国陶瓷餐具对日本餐饮文化的影响,总结了日本陶瓷餐具及餐
  采取对比的方法,通过饮食观念、饮食著作、饮食风俗、饮食礼仪以及烹调技术和原料等,采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探讨形成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加深刻认识和了解双方的文化特点,是
  本文对湖北西南地区土家族饮食习俗进行了分析。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鄂西南土家族主要居住在相对比较封闭的多山地区,其饮食习俗呈现出饮食粗放天然,嗜好酸辣食物,喜
  广西桂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打油茶的习俗。本文对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和观音乡2个瑶族村寨的打油茶习俗进行调查研究,认为与其他民族的打油茶习俗不同,恭城瑶族打油茶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