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住融合的居住性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探究

来源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问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但多停留在单向的理论的辩论博弈,本文通过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对比探寻城市居住性历史街区原真性维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点,探究商住融合的开发新模式。通过对南京老门东的实地调查与对游客及原住民的问卷、访谈调查与杭州小河直街的开发过程研究及田野调查对比发现,南京老门东存在居住区与商业区完全割裂的情况,而杭州小河直街在维护了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原真性的同时,通过对房屋的内外部适度改造,更好地满足了原住居民的需求,另外,通过适度有遴选性的商业开发,提升了街区活力。城市生活性历史街区是城市本土文化的宝库,应在保护中适当改造,在维护中适度开发,改善居住性历史街区的生活条件,同时顺应发展趋势,适度商业开发,实现生活、生产、生机三生协调,达到形态、文态、业态三态统一。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由增量更新逐步转化为存量更新,旧有的更新建设方式已不再适合新经济条件下的城市更新需求。本文首先从历史角度溯源,梳理国内外城市更新
  在北京远郊的通州区宋庄镇上,兴起了一个由数千名艺术家构成村落——小堡村。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之中,小堡村艺术聚落在一个脱离地区的更庞大的发展网络中获得新的生机,呈现出
会议
大遗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真实体现,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随着198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的出现,大遗址保护正式成为文物保护
  一个运转良好的利益分享机制和补偿机制,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地区和市民发展差距。论文基于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提出了对历史文化保护地区进行补偿的设想。首先定义了“历史文化
会议
  本文从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理论视角出发,探寻存量空间中城市设计的方法和内涵。以地方理论解构城市地方识别,构建具有识别性、结构和意义城市形象识别空间;以文化生态理论解构
会议
  本文基于对《中央大学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的解读,认为除了刚性的法律保护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历史校园背后蕴含的人文内涵。以故事为主线,从刻在史书上、藏在建筑里、躲在花
  影视产业作为城市文化产业的先导,具有带动城市旅游开发、土地增值、提升区域品质的重大潜力。青岛市是我国知名的影视作品拍摄地,近几年在影视项目、影视节会、影视教育等
会议
20世纪中期,城市更新开始出现于西方国家。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发展,逆城市化、城市空心化等现象逐渐出现,造成了城市中心地区与旧城的衰落,由此产生了城市更新的需求。而近年来
  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城乡改造和更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受到专家和学者的普遍重视,并相应建立了改造和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尤其是Conzen城市形态
会议
  通过对沈阳地区内辽代建筑文化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分析,尝试对其复兴体系发展战略的构建,充分挖掘辽代建筑文化遗址在东北沈阳地区的特质,对沈阳及周边现有辽代建筑文化遗
会议